【地评线】飞天网评: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迈向坚实步伐
通过人工智能赋能科技成果转化,是我国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的一个缩影。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业,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新动能积厚成势、传统动能焕新升级。”各地各部门要积极搭建平台、健全体制机制,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让创新链和产业链无缝对接。
在平台搭建中打通转化堵点。近年来,各地各部门重视科技成果转化,为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的科技动力,但在科技成果转化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对此,各地各部门要结合实际积极搭建相关平台,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强力支撑。资金是很多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要过的“第一关”。很多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创业初期,由于轻资产、缺少抵押物,与金融机构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导致金融机构“看不懂”“不敢贷”“不愿投”的现象比较普遍。通过第三方平台基于多维数据评价模型,把“科技报表”变成银行等金融机构认可的“财务报表”,成为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无担保、无抵押融资难题的突破口。通过科融信平台产业认定与科技增信,保障企业研发顺利开展。为有效破解科技型企业尤其是科技型中小企业面临的融资难题,科技部设计推出一套企业创新能力评价体系——创新积分制,引导更多金融活水流入创新沃土。
在健全机制中激发转化活力。在科技成果转化中,关键要坚持问题导向,健全机制体制,激发科技成果转化的内生动力。近年来,以新技术的创造性应用为导向、以供需联动为路径的“场景创新”,成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一种新范式。各地各部门通过加强技术研发投入、校企合作、联合体重点项目攻关等,降低场景使用成本,打通终端应用“最后一公里”。以新技术的创造性应用为导向、以供需联动为路径,“场景创新”能够帮助实现新技术迭代升级和产业快速增长。近年来,我国对未来科技应用场景的建设和投入在不断提升。各地加快培育和创建未来场景应用实验室、场景创新促进中心等,重点面向类脑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术、深海空天等未来场景应用技术需求,推动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场景应用实测验证。一些地方通过探索“权益约定”模式,有效激发了科研人员成果转化的积极性,为学校的科研事业和成果转化工作注入了动力。
在创新主体中增强转化成效。通过企业将技术与产业有效链接,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途径。技术可以孵化新企业、撬动新产业,但对于很多企业来说,找到“即插即用”的成果也很关键。近年来,各地各部门大力推动专利转化运用,有针对性地向企业“推送”优质资源,取得了明显成效。各地要强化企业科技创新地位,从制度上保障企业参与国家科技创新决策、承担重大科技项目,为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提供有力支撑。各地要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在科技重大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近年来,我国企业发展动能强劲。2024年中国企业500强数据显示,企业研发投入同比增长14.89%,发明专利数量同比增长19.67%。面向未来,各地各部门要激发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积极性与创造新,向“新”发力、提质增效,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提升科技成果转化实效。(蒲都文)
- 2017-01-20陇周刊(2017年 第3期)
- 2017-01-26陇周刊(2017年 第4期)
- 2017-02-10 陇周刊(2017年 第5期)
- 2017-02-17 陇周刊(2017年 第6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