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中振兴,为何救活了“一中”却边缘了乡镇?
中国教育新闻网3月23日发表报道《县中振兴需要重构县域教育生态》,就县中振兴问题进行深入讨论并给出破解之策,涉及经费使用、教育要素协同、跨区域治理、尊师惠师协同并进等方面。
县中,一般指由县、县级市举办的普通高中。当下,在实际推进过程中,基本成了“X县一中”的振兴,从某县政府官网公布的“2025年普通高中资金投入使用情况”,在935.5万元的总投入中,72%的资金被用于县一中的建设。窥一斑而见全豹。而乡镇高中逐渐沦为“被遗忘的角落”。这种“县中独大”的局面,就像把肥料都集中撒在一块地上,虽催生出亮眼的“盆景”,但却让整片土地失去均衡发展的活力。
乡镇高中当下的困境直观表现为生源流失与学校数量减少。那些曾经书声琅琅的乡镇高中,如今长期面临“招不满、留不住、考不上”的三重困局。虽无官方权威统计,但通过百度搜索“乡镇高中撤并率”,能发现湖北、河南、海南等多省出现乡镇高中撤并现象。随着新生人口减少和结构变化,镇中撤并趋势愈发明显。即便未被撤并的学校也深陷“10年无一本”的泥潭。
乡镇高中的凋零不是孤立现象,相关数据显示,教学用电脑、多媒体教室、图书这三项硬件指标,镇区学校的水平在城乡三类学校中垫底,并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更严峻的是,当县一中用智慧校园和名师团队吸引家长时,乡镇高中正经历着师资的持续“失血”——《澎湃新闻》调查中超过55%的教师渴望流向城区或城郊,这种“抽水机效应”让“小镇做题家”成为历史,也让那些够不上县一中分数线、又无力承担民办高额学费的“夹心层”家庭,不得不在焦虑中成为“教育候鸟”。
当前,教师轮岗、集团化办学等措施,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教育资源失衡问题,却未能遏制乡镇教育生态的持续恶化。靠改改资源分配、调调老师这些办法,根本解决不了“资源虹吸-质量下滑-生源逃离”的恶性循环。上海援建青海果洛州的“飞地学校”模式、成都七中直播课堂等,是破局的有益探索。这些模式通过优秀教师的带动、先进教育理念与资源的输出,激活乡村师生的向上的“潜在能量”,这种“根系留在乡土,枝叶伸向城市”的探索,可以避免乡镇教育体系的彻底瓦解,也可以为镇中学子开通升学快车道。某40多万人的大县,大学上线率从过去的47%上升到95%以上,便是很好的例证。
最要紧的是建立合理的县域教育生态。县一中专注拔尖人才培养,而镇中则可以将自身位于城乡结合部的区位优势转化为特色课程的优势,例如搞好田间地头的农业实践、重拾散落民间的非遗技艺等。上海市的特色普通高中建设,就是普通高中分类发展的一种探索:有学校主打美术和美育;有学校开展跨文化培育;还有学校侧重财经素养。这种错位发展让乡镇学校焕发出独特生命力,犹如足球场上的攻守配合——前锋破门与后卫拦截同样重要,县中与镇中各自守住育人阵地,才能构筑完整的教育防线。
教育公平不是削峰填谷,也不是“把墙抹平”,而是让每所学校都找准位置。就像健康的森林既有参天大树,也离不开灌木草丛,各得其所,花成花,树成树,才是最美的风景。同样,允许县中长成挺拔的青松,镇中则化作坚韧的翠竹,那些在题海中沉浮的乡镇少年,或许能在找到人生坐标的同时,也让整个教育生态焕发出真正的勃勃生机。(高家千)
- 2017-01-20陇周刊(2017年 第3期)
- 2017-01-26陇周刊(2017年 第4期)
- 2017-02-10 陇周刊(2017年 第5期)
- 2017-02-17 陇周刊(2017年 第6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