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直呼教师姓名,掌掴岂能挽回教育尊严?
3月18日,山东邹城二中附小一教师因学生直呼姓名,掌掴学生九次事件,引发多方关注,邹城市教体局通报已成立联合调查组并将依法处理。当校方试图用五千元调解矛盾时,这场没有“赢家”的纠纷早已超越个体冲突,上升至新型师生伦理构建的挑战,已然成为时代交给教育界的必答题。
学生直呼教师姓名是否构成冒犯?《民法典》关于姓名权的阐释清晰明确。法律守护的是公民姓名不受非法侵害的基本权利,而非维护某种身份特权。现实中,当教师专业魅力未能充分展现时,个别教育者容易陷入“能力不足,禁忌来补”的思想误区。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在《人是教育的对象》中已给出答案:教师的人格对年轻心灵的影响,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都不能替代的教育力量。
当然,学生戏谑直呼与自己爷爷年岁相仿的老师姓名,确实不合适,因为尊重老师,是基本的修养。对低年级学生可通过《请这样叫我老师》等情境绘本引导认知;初中阶段则可开展"称谓背后的尊重"主题讨论,这种渐进式引导比粗暴惩戒更具教育智慧。
北京十一学校的实践为教师威严提供了新解。教师与学生平等对话,老师的权威看似被削弱了,但与此相应的是,学生更真实,教育更纯粹。学生与老师没有利益的牵连,反倒容易、主动接受老师的“说教”。回溯历史,北大校长蔡元培以其“正大气象”,影响学生黄炎培的一生;陈寅恪在清华虽被尊为“教授之教授”,却从不端大学者的架子,并时刻用这一理念勉励后辈学者。这些案例印证着,真正的教育尊严,源自学识与人格共振的磁场,而非称谓堆砌的虚妄高台。
本次事件最刺痛公众神经的,是教育惩戒在情绪失控下的暴力“脱缰”。《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明确禁止造成身体痛苦的体罚,但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2024年的调研显示,仍有28.3%的学生遭受教师体罚。这些经历体罚、欺凌的学生,长大后会有抑郁、焦虑、认知障碍等心理困扰。
家长要求“开除涉事教师”的强烈诉求,是社会对师德建设的深度焦虑。但简单化的“一开了之”只能治标,建立预防性制度体系才是治本之策。2019年教育部等七部门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鼓励将心理评估纳入教师招聘管理。北京市对违纪学生处分设立申诉机制,都为化解此类矛盾提供了新思路。这些创新实践与《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倡导的“民主平等师生关系”形成政策呼应。
教育的终极价值在于灵魂的平等对话。当学生脱口喊出“老李头”时,那或许只是童言无忌;当孩子们亲切称呼“李老师”时,一定是出自对您教诲的尊重;当他们郑重道出“李先生”时,必定源于对学问、人品的真诚敬仰。于漪老师说:“教师的生命是在学生身上延续的,教师的价值是在学生身上体现的”。其实,孩子们口中的“老张”“老李”,饱含的是比任何尊称都珍贵的情感认同。这种超越形式的心灵默契,恰是陶行知“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的最佳诠释——既非传统师道的瓦解,亦非教育权威的消解,而是在法治轨道上重建的精神契约。(高家千)
- 2017-01-20陇周刊(2017年 第3期)
- 2017-01-26陇周刊(2017年 第4期)
- 2017-02-10 陇周刊(2017年 第5期)
- 2017-02-17 陇周刊(2017年 第6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