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撬锁亮化”照出了什么?
2月3日,山西大同古城一网友发视频称,因店铺未按要求开灯,被多名工作人员撬锁进店将灯打开。2月4日,当事人岳先生告诉记者,此事目前还没有得到妥善处理。大同市平城区委办工作人员表示,已关注到此事,确实不合适,正在处理。(央广网)
因未按照当地亮化倡议保持店内亮灯,山西大同岳先生的店铺遭遇“撬锁亮化”。“撬锁亮化”虽然照亮了门店、避免了街区无光可照的发生,但也暴露出当地如何规范执法、如何在具体工作上优化营商环境、维护商户合法权益的短板。
春节期间,大同古城发布倡议,尽量延长营业时间,夜间开启店铺灯光,让城市的夜晚更加璀璨绚丽。既然作为倡议,是否参与亮化,应该由商户自身做出决定。强行要求商户统一“亮灯”,营造所谓的璀璨绚丽,也只是市场热闹的一种表象罢了。
况且,岳先生门店灯箱已被当地相关执法部门要求拆除,后续再遭遇“撬锁亮化”,难免有些强人所难。即便要求门店亮化,也需要该商户在场的情况下进入商铺,强行撬锁的行为,与当地回应“确实不合适”的定性,显然被降低了撬锁的恶劣程度,难以平息岳先生及公众对工作人员不当行为的不满。面对媒体的追问,当地城管部门不接听电话的行为,也难免不让人产生“鸵鸟战术”的被动和笨拙。
近年来,各地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坚持向市场主体、社会各界问政于民、问需于民,持续关注社会所关注的问题,持续补上发展的短板,服务理念的短板,服务措施的短板。但在一些具体问题上,一些工作中,仍然存在“口号喊得响,措施却相左”的南辕北辙,直接触动了公民的合法权益,破坏扭曲了一些地方优化营商环境的努力,也弱化了公众对执法部门优化营商环境的预期。“撬锁亮化”,恰恰就是这一拙劣行径的具体表现。
今年春晚的小品《花架子》,对基层一些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动辄加码的形式主义进行了巧妙批判。“撬锁亮化”背后,有没有人层层加码,进而突破了法律的底线,突破了公众认知的底线,相关部门应该好好反思。
市场是社会生活的延长和扩充,服务于生活所需,也反映社会生活的某个方面。同时,生活又反过来促进市场的发展。人间灯火是市场的一部分,应该是由市场的繁荣程度来决定的,亮化虽然可以营造出市场的繁荣,但却不能从根本上催生繁荣的因子。虽然在亮化方面,当地政府表示可以对参与亮化的商户给予电费补贴,但仍应以倡议引导为主,而不能“撬锁亮化”。
“撬锁亮化”问题终究要解决,不仅要解决“撬锁”的问题,更要解剖为什么会发生“撬锁亮化”的问题。发展理念不转变,服务理念不落地,依法行政的模式不贯彻,难免不发生第二个“撬锁亮化”。(张立)
- 2017-01-20陇周刊(2017年 第3期)
- 2017-01-26陇周刊(2017年 第4期)
- 2017-02-10 陇周刊(2017年 第5期)
- 2017-02-17 陇周刊(2017年 第6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