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头文件”得让发展有“搞头”群众有“盼头”
最近,人民日报来信调查披露了“一份不该制定下发的‘红头文件’”事件,引发全网关注和热议。因某地交管部门未征求意见前提下,将开展酒驾醉驾劝导工作以下发“红头文件”方式压给基层街道和社区,并将此项工作纳入基层当年“平安建设”考核评价内容。因基层缺乏相关的执法权,不得已以拍照留痕、整理台账等“老套路”应付检查,滋生形式主义歪风邪气、加重基层无谓负担,也吞噬了“红头文件”的政治性、严肃性与严谨性。
“红头文件”以“实”打头,才有“搞头”。“红头文件”之所以冠名“红头”,乃以务实、严谨、科学、可行为旨归与底色,凸显党和政府勤勉为民、办好实事的执政理念,彰显党员干部队伍真抓实干、敢于动真的政治本色,把务实担当、实事求是、为民办事、解决难题作为根本追求与价值取向。可想而知,“红头文件”缺乏调研了解和征求意见环节,甚至“不顾基层冷暖与意愿”,替基层作主“一发了之”,让基层滋生逆反心态,只能以形式主义应对形式主义,难逃官僚主义、“甩锅推脱”之嫌隙。所以说,“红头文件”一旦脱离了“实”的轨道,必然跑偏变异成“虚头文件”。
小马拉大车,“红头文件”不能成为“最后一根稻草”。事实上,不少形式主义不良现象,同“小马拉大车”的基层治理困境不无关联。一方面,个别地方简政放权不到位,往往权未放、责已放,基层不仅承担了更重的任务,反而权力“涛声依旧”,权责严重不匹配、“责任无限大、权力无限小”;另一方面,在“上面千根线、下面一根针”的机构体系下,“属地管理”、一票否决、“繁琐哲学”的考核等等,让基层这匹小马不得已拉起大车“空转”、原地踏步。故此,“红头文件”适度求是“精简”、科学制宜“瘦身”,才能为基层松绑减负,让基层把更多精力和时间花在抓落实上。
千条万条,实干是第一条;千红万紫,为民是主题色。“红头文件”应是经过科学研判、调查研究、反复佐证、深入分析出台的政策与措施,聚焦解决某个难题、促进地方发展、造福广大群众这个首要目标,才能经得起实践与时间检验,才能让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有“搞头”、让地方百姓群众有“盼头”,才能凝聚人心和力量,在上下齐心、众志成城、精诚团结之中一抓到底、落地生根。
“红头文件”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绽放干事创业的磅礴合力。“红头文件”具有政治号召力与思想凝聚力、组织动员力,让“红头文件”充盈“实在分量”、少些“虚头巴脑”,才能赢得群众支持与认同,贴近老百姓美好生活向往的心声与期盼,为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注入“红头”动力,不断谱写高质量发展崭新“红”篇。(段官敬)
- 2017-01-20陇周刊(2017年 第3期)
- 2017-01-26陇周刊(2017年 第4期)
- 2017-02-10 陇周刊(2017年 第5期)
- 2017-02-17 陇周刊(2017年 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