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高级”中学生:光鲜简历背后的教育公平隐忧
广州一名16岁中学生被评为正高级职称的消息在网络疯传。这一现象突破了公众的认知。正高级职称是我国专业技术职务的最高级别,通常授予在学术研究、技术创新等领域有卓越贡献的专业人士。据统计,截至2023年,全国正高级职称持有者不足1%,一名中学生获此殊荣,自然令人惊愕不已。
据报道,该学生在多个学科竞赛中获奖,担任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研究工作室正高级负责人、中国宇航学会等三学会会员,并设计了“探索一号”系列运载火箭方案,发表多篇国家级期刊论文。然而,中国科协和相关学校的澄清显示,这些成就疑点重重。
面对这样的反转,这份光鲜亮丽的简历背后的用意就值得玩味了。我们不妨以“小人之心”度一回“君子之腹”。倘只是学生和家长出于对荣誉的渴望、虚荣心的满足而为之,虽值得反思,但影响毕竟有限。真正令人担忧的是,此现象背后是否有更复杂的动机、钻招生政策空子的意图或藏有其他猫腻?在当前优质教育资源稀缺、竞争白热化的大环境下,部分家长为了孩子能获取更多教育资源和机会,可能会采取一些不当手段。若存在 “特殊照顾”或“利益交换”,会严重破坏教育公平原则。
以高校自主招生为例,许多高校在招生时特别关注学生的创新思维与潜力。例如,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在自主招生中都会优先考虑有科研成果或竞赛成绩突出的学生。如果一个学生能在高中阶段获得正高级职称,其竞争力将大大增强。然而,若职称和荣誉的真实性、公正性无法保障,招生制度将沦为不正当竞争的温床,严重损害招生公平性。甚至一些中小学也加入到了招生看重“特长”“荣誉”“证书”的行列。其中隐忧不言而喻。
近年来,教育内卷严重,部分家庭为了孩子在升学中脱颖而出,不惜过度包装经历、伪造竞赛成绩,扰乱了教育秩序,加剧了社会阶层分化。例如,2019年的“明星子女高考加分造假案”中,一些艺人子女通过虚假材料获取高考加分,严重损害了其他考生的利益,引发社会强烈不满。这一案例敲响了警钟,当教育机会被少数群体垄断时,教育公平将受到极大威胁。
事有必至,理有固然。家长应明白,孩子的成长是一场马拉松,而非短跑冲刺。家长应注重培养孩子诚实、努力、坚韧等品质,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让孩子明白真正的荣誉来自脚踏实地的努力。学生应明白,成长的每一次收获都来自辛勤付出,荣誉只是副产品,而非目标。面对竞争,保持良好心态,用真才实学争取机会。学校和社会也应加强价值观教育,通过主题班会、社会实践等活动,让正确价值观深入人心。
教育公平的核心在于机会公平,这需要在制度设计上不断完善,并在实际操作中严格遵循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对于在学术、科技、艺术、体育等领域有特殊才能的学生,应通过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为他们搭建适合的发展平台,而不应仅以职称、荣誉来评判其价值。
我们期待有关部门深入调查这一事件,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制度,筑牢教育公平的“篱笆”。这些问题不仅关乎教育的公平性和公正性,更触及社会的道德底线和法律红线。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每位学子在公正、健康的环境中成长,实现自我价值的最大化。(高家千)
- 2017-01-20陇周刊(2017年 第3期)
- 2017-01-26陇周刊(2017年 第4期)
- 2017-02-10 陇周刊(2017年 第5期)
- 2017-02-17 陇周刊(2017年 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