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飞天评论 >> 热点观察

学生“微腐败”敲响校园德育警钟

2024-11-18 17:40 来源:中国甘肃网

  河南信阳实验中学学生会干部索贿事件,打破了校园应有的宁静、纯洁,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和深刻反思。

  这一事件之所以触动大众神经,是因为校园道德关乎学生成长,与行为规范和价值塑造紧密相连。学生会干部本应是校园正能量的代表,却出现索贿行为,严重违背其角色定位,这一事件反映出校园内潜藏的德育危机,值得关注。

  贪腐本是令人痛恨的社会顽疾,让人不安的是,这种社会习气渗入校园。学生会干部利用权力谋私的行为,不仅可能会对受勒索学生产生长期的心理创伤,如焦虑、恐惧、对校园环境的不信任等,性格内向的学生可能会将心理压力内化,而外向的学生可能会产生对抗情绪,而且可能导致学生对学校规章制度的轻视,破坏正常的纪律执行机制。更有甚者,还会引发社会对整个教育系统的信任危机。

  曾有媒体报道,安徽一小学 13 岁副班长成为 “史上最小贪官”,其利用手中职权谋取私利的行径令人咋舌。再有,2023 年广东某小学班长小李以检查作业和纪律为幌子,向同学索取 “保护费”,这种行为严重破坏了校园的纯净氛围。殷鉴不远,信阳实验中学学生会干部收受贿赂之事,更是让人痛心疾首。这些事件无不表明,扭曲的权力观犹如毒瘤,在青少年心中埋下恶劣的种子,使他们错误地认为在原本纯洁的校园中也存在 “权力寻租” 的空间。这种想法会让他们形成“社会是以金钱和权力为主导,而道德、诚信等价值则无关紧要”的错误认知。若不及时采取措施加以纠正,便会有越来越多的学生对道德教育产生抵触,甚至轻视道德约束,将利己主义和短视思维带入他们的未来人生。

  背后原因需要反思,教育深层问题更需直面。重智育轻德育的“伪教育”要不得。我们要将德育贯穿学生成长各方面、全过程,不能局限于书本和课堂,而应渗透到日常行为规范中,通过活动、实践等潜移默化的教育,让学生体会道德准则的力量。学生干部的“义利观”要矫正。责任感和服务意识,才是“学生干部”的定义。“为同学服务”不是写在口头上, 而需付出实际行动。比如北京四中公益社团组织参与公益活动,如社区义工、环保行动等,让学生体会到奉献价值和责任意义,为我们树立了积极的榜样。

  这起事件虽然发生在信阳市实验高级中学,但它所反映出来的问题却颇具共性。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对该事件的谴责与反思上,而应将之视为一个重要契机,借此推动全社会积极关注青少年道德教育和学校道德建设事宜。各方应齐心协力,为营造健康、和谐、向上的校园环境与社会氛围而努力。教育之要义在于帮助人们扣好 “人生第一粒扣子”,对于道德问题,务必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矫正,因为道德问题与法律问题往往仅一步之遥。(高家千)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