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飞天评论 >> 热点观察

莫让不实举报给教育戴上“枷锁”

2024-11-08 08:50 来源:中国甘肃网

  朋友圈被安徽省教育厅官微《对恶意举报教师说不》的推文刷屏。缘起“西南某基层教育局2024年1至8月共收到128条举报教师的信息,仅7起举报基本属实”的报道。

  其实这则消息算不上“新闻”了。早前,《半月谈》、红星评论、澎湃新闻评论、北京晚报、北京青年报等多家媒体就此现象进行调查、发声。投诉教育、举报教师之风不仅没有改善,反倒有愈演愈烈之势。

  各类奇葩投诉、举报,让人哭笑不得。学期过半,家长投诉高二年级不通知第二天是否要早读;学校升级校园卡系统导致孩子网购的“白卡”(非法复制的校园卡等统称)不能使用,要求学校恢复成原系统;打教师两次电话因上课未能及时接通,下课就收到“多次拨打某教师电话不接听,师德有问题”的“问候”;“钓鱼式送礼”“做局式截图”举报也已不新鲜……

  更有“凭什么不让外出借读?”“孩子回来就玩手机,为什么要放假?”“他说生病请假你就让他请啊?”之类的质询让教师无语。

  公民负责任行使监督权既是法律赋予的权利,也有利于改进工作。然而无限扩大、大量失实的涉教投诉、举报和无厘头的质询让教育、学校、教师不堪重负,如履薄冰,惶惶终日。

  面对不实举报,学校、教师自证太难。倒逼学校不得不耗费大量的精力应对各种举报,严重干扰正常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教师为求自保,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佛系度日。从原本一腔热血把教育作为事业奉献到如今只把教师当做一份养家糊口的职业对待,其态度的转变只隔着一通不实的举报电话的距离。涉教的不实举报成为一部分人获取流量的“密钥”。污名教师,诋毁教育,挑动情绪对立,让原本应该相向而行的家校,双向奔赴的师生渐行渐远。“困在厕所的教师”与“圈于教室的学生”成为必然结果,最终损害的是教育,伤害的是学生。

  教育部2023年转发了《本月谈》“网上涉教师失实言论调查”,安徽省教育厅明确对恶意举报教师说不,无锡市立法保护教师……政府、主管部门已经对涉教不实举报亮明态度。想要彻底扭转这种局面,除了有态度,更要有办法。

  欲正其末,必端其本;欲辍其流,则遏其源。法治中国大时代背景下,依法治教是教育发展的本质要求。依法治教既包含依法保障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和教师依法执教的权利,又有依法保障家长、社会对教育监督权利的内容。二者是一个硬币的两面,缺一不可。首先要界定学校、教师的权利、义务、责任。充分保障学校教育教学自主权,保障教师依法执教的权利,为教育营造一个和谐友善的环境,挺直教师的腰杆。其次严格规范学校的办学行为与教师的从教行为。打铁自身硬,学校理念先进,管理规范,教师师德高尚,家校沟通顺畅,师生幸福,家长自然放心。与此同时,依法保障家长、社会对教育的监督权。廓清家校教育职责,找到家校关系的最大公约数,防止家庭、学校角色错位易位引起的权利不清、责任不明问题。厘清合理监督的边界,保障家长参与教育管理权利,畅通家长表达意见、建议的途径,找准合理监督与有效沟通的交汇点,避免因信息不对称引发的家长焦虑。对于滥用监督权,恶意举报、不实投诉的行为依法、依规予以坚决惩处,还教师清白,为教育证名。宣传与教育联动,保护与惩戒结合,源头抓起,辨证施治。

  “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而重傅则法度存。”教师是教育中最活跃的因素,只有将依法治教真正落到教育的每一个环节,让教师在每一次涉教不实言论的处理中感受到公正、关爱。让受尊重、被理解的教师全身心投入到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工作去。(高家千)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