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飞天评论 >> 陇平

千年石窟 匠心传承③|源出天梯山,与“石窟鼻祖”来一场对话

2024-10-21 11:48 来源:中国甘肃网

千年石窟 匠心传承 网上主题活动

  石窟源出武威天梯山。

  一提起中国四大石窟,很多人都会如数家珍;一提起天梯山石窟,可能不少人闻所未闻。一定程度上说,惟有真正了解天梯山石窟,才能真正了解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等石窟的过去、现在与未来,才能更好掌握中国石窟文化的灿烂、韵致与悠远。

  天梯山石窟素有“石窟鼻祖”之美称,开凿早于麦积山石窟、龙门石窟、云岗石窟,是我国早期石窟艺术的代表。更值得一提的是,我国石窟艺术率先在武威天梯山萌芽,正是天梯山石窟创立了“凉州模式”“凉州模式”为不同地区的石窟造像模提供了先例。

  “登临之难,犹如上天梯”。攀登天梯山不易,在其上开凿石窟更不容易。然而,先人不畏艰辛,用一把锤子、一根錾子等“凿”出了很多经典佛像。比如,天梯山石窟第3窟左壁龛,已成为甘肃省博物馆镇馆之宝,彩塑坐佛与胁侍菩萨的坐佛高130厘米,左胁侍菩萨高183厘米,右胁侍菩萨高180厘米,气度不凡。

  “走得再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今天,我国的石窟艺术发达而昌盛,越是如此越需“回头看”,看看“石窟鼻祖”,看看天梯山石窟的肇始与兴盛,看看岁月变迁中的石窟发展脉搏。

  回到历史“现场”,抚摸时光痕迹,与“石窟鼻祖”天梯山石窟来一场对话,会增强文化自信。

  天梯山石窟始凿于东晋十六国时期的北凉,距今已有1600多年,其壁画不仅留下了中国内地最古老、最初始的佛教艺术样态,还留下了中国佛教艺术从被动模仿到主动融合,直至完全中国化的轨迹。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由此凝思,伫立在天梯山石窟面前,不能不深切感受到文明融合的力量,不能不真切感受到中华文明博大精深。

  天梯山石窟是我国早期石窟艺术的代表,也是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的源头。进而言之,天梯山石窟属于甘肃,属于中国,也属于全世界。

  与“石窟鼻祖”天梯山石窟来一场对话,还会增加历史使命感。

  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要把凝结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文物保护好、管理好,同时加强研究和利用。在此背景中,保护天梯山石窟等各个石窟,积极传承石窟文化,是我们的历史使命。

  党的十八大以来,甘肃加大对天梯山石窟的保护力度,措施精准,效果显著。比如,对多个危岩体进行修复和抢救性保护。此外,从环境整治,到搬迁壁画,从塑像保护修复,到文物数字化保护……一项项保护措施,让天梯山石窟焕发光彩,让这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更具魅力。

  天梯山石窟中的“梯”富有内涵,葆有意象。如果说古人缘“梯”而上,展现了攻坚克难的意志,兴旺文化的自觉,那么今天的我们,同样需要激发使命感,推动文物保护缘“梯”而上,迈上新台阶;守正创新缘“梯”而上,实现新跨越。

  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中华文明是革故鼎新、辉光日新的文明,静水深流与波澜壮阔交织。近年来,我国文化传承发展不断呈现出新气象、不断开创新局面,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置身新时代,我们有责任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

  “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礼敬就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从天梯山石窟出发,一步一步向前走,必能走到更远的未来,饱览家国山河;一个阶梯一个阶梯向上迈,必能迈上更光明的前途,尽享气象万千。(秦川)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