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剂良方”提升农村党员教育管理质效
党员是党组织的“血液”,是推动党组织发展的重要力量。做好党员管理是党组织的一项基础性、长期性工作。新时代下、农村基层党员具有人数多,流动性大、年龄结构差异性大等特点,给基层党组织对农村党员的教育管理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在实际工作中,基层党组织应抓住关键点,找准突破点,打通堵塞点,实现基层党员教育管理“全覆盖”“精细化”“长效化”。
找准“切入点”,开设“微课堂”,解决集中学习难、覆盖难。基层党组织应以“小切口”为突破点,在“小切口”下功夫,实现“滴灌式”党员教育管理。一方面“微课堂”要“微而精”。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结合农村党员的实际需求和党员干部的学习习惯,灵活采取“集中学习+自主学习+线上学习+推送学习”等方式,实现农村党员教育管理“全覆盖”“无盲点”。另一方面“微课堂”要“微而实”。基层党组织应围绕党的创新理论、乡村建设、农业实用技术等重点学习内容,以“短平快”“见实效”为重点,通过开设微课堂、讲授微党课、实地参观学习等方式,实现农村党员“理论+实践”双提高。
找准“特长生”,创建“小岗位”,打好“引育用”组合拳。在农村党员队伍中,总有那么一些“特别”的党员干部,他们是“土专家”“田秀才”“种植大户”“养殖能手”,他们身上都有着一些“过人”的技能。基层党组织应善于发现身边这些“特长生”,通过设立“小岗位”,为农村党员搭建干事创业、发挥作用的舞台,实现“人人有责、人人尽力、人人作为”的目标。同时要做好“因材施教”“分类管理”。基层党组织可根据农村党员各自的“特长”,结合实际工作需要,科学创建“爱心帮困”“农业技术推广”“信息咨询”“党务监督”等富有特色的“小岗位”,让农村党员的“特长”得以充分发挥。在“岗位”确定之后,要加强对农村党员的教育培养和指导帮助,让农村党员在“小岗位”中实现自我提升和自我提高。
聚焦“服务点”,落实“小激励”,做到常态管理不脱节。农村党员教育管理是一项系统性工作,基层党组织要在管理服务过程中“抓常抓细抓长”。一方面“小激励”要“抓常”。要围绕农村党员的实际需求,通过开展“结对”帮扶、走访慰问、设立政治“生日”等方式,常态化关心关爱农村党员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在日常工作中,要建立健全农村党员教育培训机制和考核激励机制,让农村党员在教育培训和考核激励中实现自我提升和自我提高。另一方面“小激励”要“抓细”。基层党组织可围绕农村党员的思想、生活和学习情况,通过开展座谈交流、谈心谈话等方式,对农村党员进行细致了解和分析,发现问题及时提醒和纠正。同时,应积极探索建立农村党员部动态监管机制,对农村党员进行全面掌握和跟踪管理,确保农村党员教育管理无遗漏、无死角、无盲点。(王东)
- 2017-01-20陇周刊(2017年 第3期)
- 2017-01-26陇周刊(2017年 第4期)
- 2017-02-10 陇周刊(2017年 第5期)
- 2017-02-17 陇周刊(2017年 第6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