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飞天网评:用立体化手段保护好每一寸耕地
耕地保护是一个系统工程。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制度,强调“健全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制度体系”。为推动新时代新征程上的耕地保护注入了动力活力,为守住粮食安全底线提供了新的思路和举措。
手中有粮,心里不慌。吃饭问题始终是一个大问题,而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近年来,我国耕地保护实现了量的增长和质的提升,但我们也要清醒认识到,我国人均耕地数量少、质量总体不高、后备资源不足,耕地保护任重道远。抓好“三农”工作,当务之急是要扎实保护好耕地。
守住耕地红线是前提。去年全国耕地总量连续第三年净增加,完成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8611万亩,我国耕地质量总体进入持续改善、稳中有升的阶段,这与我国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密不可分。在我国粮食生产持续实现十九连丰、总产量连续8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的背景下,守住耕地红线,增加耕地数量就成为了一项重要工作。对于各地区各部门而言,保护耕地数量,就是要落实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明确的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改革完善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坚持“以补定占”,将省域内稳定利用耕地净增加量作为下年度非农建设允许占用耕地规模上限,用“长牙齿”的硬措施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各地区各部门要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去抓好耕地保护工作,尤其是在推进城市建设用地过程中,要较真碰硬,守牢18亿亩耕地红线。
提升耕地质量是关键。在保护耕地的基础上,在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的前提下,要注重提升耕地质量,不能以次充好,不能做“表面文章”,而是要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抓手提升耕地质量,优先把东北黑土地区、平原地区、具备水利灌溉条件地区的耕地建成高标准农田,适当提高中央和省级投资补助水平,取消各地对产粮大县资金配套要求,强化高标准农田建设全过程监管,确保建一块、成一块。尤其是在占补平衡过程中,不能以低质量的耕地来占补高质量的耕地,而是要健全补充耕地质量验收制度,尤其是要加大黑土地保护工程推进力度,实施耕地有机质提升行动。各地区各部门要把提升耕地质量放在重要位置来抓,牢固树立耕地质量意识,让更多的优质农田生产出更多的优质中国粮。
管好耕地用途是重点。无论是守住耕地数量,还是提升耕地质量,终归到底是要用好用活耕地,要发挥耕地的最大效益。各地区各部门要坚决整治乱占、破坏耕地违法行为,严厉打击非法占用农用地犯罪和耕地非法取土,持续整治“大棚房”。要分类稳妥开展违规占用耕地整改复耕,细化明确耕地“非粮化”整改范围,合理安排恢复时序。要因地制宜推进撂荒地利用,宜粮则粮、宜经则经,对确无人耕种的,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多途径种好用好。总之,各地区各部门要结合实际,采取务实举措,让每一寸耕地都充满生机勃勃,让每一寸耕地都产生实际效益,持续营造好良好的耕地生态。(张闲语)
- 2017-01-20陇周刊(2017年 第3期)
- 2017-01-26陇周刊(2017年 第4期)
- 2017-02-10 陇周刊(2017年 第5期)
- 2017-02-17 陇周刊(2017年 第6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