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飞天网评:让亿万农民尽情逐梦农业蓝海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要建设一支高素质农民队伍。我们要持续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面向重点群体开展全产业链培训,着力提升农民素能,加快形成与产业需求相适应、与农村发展相协调的高素质农民队伍,为亿万农民创业兴业架桥铺路。
提升农民素质是时代发展的需要。随着对“三农”科技投入力度的加大,随着数字技术在“三农”领域的广泛运用,对新时代农民提出了更高要求。从智慧农业到设施农业,从电商下乡到精细化田间管理等,尤其是近年来各类数字化应用场景下的“新农具”层见叠出,提升了农业生产效能,为粮食安全提供了坚实保障。各地区各部门及时把握机遇,通过引进和运用各种数字化设备,加快推动传统农业加快向数字农业转型。对此,各地区各部门要加大资金投入,加快培育高素质农民队伍。近年来,中央财政累计投入资金182.9亿元,开展素质农民培育,一大批大中专毕业生、外出务工返乡人员等力量加入,推动队伍结构持续改善。各地区各部门要再接再厉,着力培训手机应用技能、农产品电商、智慧农业等内容,让更多的高素质农民脱颖而出,培育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新农人,让他们在广袤大地上尽情逐梦农业蓝海。
在精准培训中提升农民综合素能。对亿万农民开展素能培训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是一项重中之重的工作。国家层面提供了政策与资金,提供了广阔的条件与空间,各地区各部门要抓好贯彻落实。要持续拓展培训覆盖面,也要注重培训质量,做到精准培训、务实培训,把各项农业生产的科技知识和农田管理的技术知识送到农民手中。要坚持问题导向,摸清本地区农民素质情况,培育更多促进“三农”发展引路人、产业带头人、政策明白人。要持续引导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让更多“土专家”“田秀才”“田保姆”等高素质农民更好地发挥技术指导与支撑作用。要深入探索“高素质农民+”的培训培养模式,将教育培训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提升农民综合素质和内生发展动能。要通过推广“农体文旅”融合模式,推进特色产业、农耕文化、旅游康养等深度融合,拓展产业增值空间,培育引导农民健康理念和生活方式,助力乡村文化蓬勃发展。
持续激发职业教育内生动力活力。建设一支高素质农民队伍,职业教育是“牛鼻子”。各地区各部门要注重资源整合,用好职业教育的优势资源,持续深入推进农民职业教育。要激励支持全国涉农职业院校通过调整专业结构、更新教学标准、创新培养模式,积极促进人才供给和产业需求有机衔接。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要扎实做好职业教育培训这篇大文章。在培训准度上,要针对农民的学历层次水平差异和年龄跨度等特点,开展针对性培训。从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培训,到普通农户、农业企业技术人员等的培训,各地区各部门要采取精准分类培训,让培训更加接地气、冒热气。在培训安排上,尽量安排在农闲时段,采取多模块、分散式的模式,积极推进学分制培训。在培训方式上,瞄准现代农业发展需求,创新课程设计,利用新媒体手段延伸培训课堂,深化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因地制宜开展“特色化、定制化”农民培训,把培训办到村庄里和产业链上。在培训力量上,要整合各方面的优质教育培训资源,促进“培训—中职—高职”有效贯通,为农民提供终身教育途径,让高素质农民培训常态化长效化。(张闲语)
- 2017-01-20陇周刊(2017年 第3期)
- 2017-01-26陇周刊(2017年 第4期)
- 2017-02-10 陇周刊(2017年 第5期)
- 2017-02-17 陇周刊(2017年 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