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飞天评论 >> 民生杂谈

破除“第一学历”困境刻不容缓

2023-12-06 14:45 来源:中国甘肃网

  在前不久中国青年报社社调中心发布的一项有1000人参与的调查中,仍有超过八成的受访者认为“第一学历”的重要性被过度放大了。交互分析发现,“第一学历”是专科院校的受访者对此认同的比例更高,为88.6%,之后是二本院校的受访者,占比为83.4%。毋庸讳言,当下“第一学历”仍然在各类招聘中起着重要的筛选作用。为了摆脱“第一学历”的烙印,这些就读于“双非”院校的学子开始“自救”。(12月5日《中国青年报》)

  近年来,一些企事业单位“唯名校论英雄”,求职者“第一学历”达不到条件和要求的,连面试的机会都没有。“第一学历”这堵隐形的墙,阻挡了许多求职者的就业之路。为摆脱“第一学历”的桎梏,很多“双非”学子开始“自救”,他们的第一选择就是考研提高学历,希望用“最高学历”来拉平差距。笔者认为,破除“第一学历”困境刻不容缓,不能仅靠学子的“自救”,必须打破“第一学历”这堵墙,消除就业歧视,维护就业公平。

  现实中,第一学历为“985”“211”及“双一流”建设高校的毕业生,大受用人单位青睐,有招聘岗位明确标注:“各学历层次所在学校均为‘双一流’建设高校”。而许多“双非”院校的毕业生、高职院校专科生,在就业市场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歧视,“不拘一格降人才”,实际成了“一格一格降人才”。同时,激烈的就业竞争更是加剧了学历方面的歧视。不仅是求职阶段,在职的劳动者也会面临学历歧视的现实问题,在一些用人单位,学历更高或名校出身的毕业生,其上升的渠道更为通畅,而“双非”院校毕业或学历较低的劳动者,则上升的空间十分有限。以上种种学历歧视现象,显然有悖就业公平。

  一些“双非”院校毕业生为了“自救”,“拼了命”考研,最终拿到“985”“211”等名校研究生毕业证。本以为可以“逆袭”了,但看到招聘条件对本专科学历的要求,才知道“第一学历”的重要性。而事实上,高学历、名学历并不代表就有高能力和高水平。一些“双非”院校毕业的员工,在实际工作中反而表现得更加出色且稳定。但是,用人单位的“名校情结”,除了用名校生“装点门面”外,对人才和劳动力市场将产生较为严重的负面影响。用学历将人才“标签化”,忽视了求职者的差异性和能动性,不仅会破坏就业公平,损害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也容易造成资源错配和浪费,不利于人才活力的充分释放。

  其实,早在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就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指出,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要带头扭转“唯名校”“唯学历”的用人导向,按照岗位需求合理制定招考条件、确定学历层次,在招聘公告和实际操作中不得将毕业院校、国(境)外学习经历、学习方式作为限制性条件,建立以品德和能力为导向、以岗位需求为目标的人才使用机制,改变人才“高消费”状况,形成不拘一格降人才的良好局面。因此,用人单位招聘唯名校论英雄”要不得,必须打破“第一学历”这堵墙,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真正做到“不拘一格降人才”,才能促进就业公平,进一步释放人才活力。

  总之,用人单位要摒弃“唯名校论英雄”,杜绝以名校生“装点门面”,并进一步消除各种就业歧视,把人岗匹配而非学历,摆在考察和选才的首位。这不仅是对求职者的尊重,也是避免人才“花瓶”造成浪费,更是维护就业公平。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