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三”被批低俗,我们距离优质网络文化还有多远?
不知从何时起,“科目三”在网络火爆起来,争议也从未断绝过,不少家长纷纷谴责过于低俗。最近,号称跳“科目三”第一人的海底捞员工发声,表示该舞于网络自学、登台表演纯属意外。显然,那扭腰摆动、夸张松散的舞姿毫无美感,与审美情趣与公众文化价值接纳格格不入,被打上低俗、粗鄙、浮夸的标签也在情理之中。只不过如此缺乏品质和审美感观的舞蹈,竟然在网络掀起热潮,已然成为网络生态建设和大众文化传播不可回避的话题。
试吃螃蟹的人是勇士,那么试吃“蜘蛛”文化现象又该如何定义。鲁迅先生曾有言,“螃蟹有人吃,蜘蛛一定也有人吃过,不过不好吃,所以后人不吃了”。网络文化传播何尝不是试吃螃蟹与试吃蜘蛛之分,只不过“科目三”在制造与传播的过程,慢慢剥离了网络优质文化的外壳,露出了低俗、恶心、反胃的“蜘蛛外衣”。至少在“科目三”走红之前,有不少人根本没有注意到其延伸的“价值效应”,以及给网络精神空间造成的“生态灾难”。
网络文化产品输出是一个岛链循环体。起于民间或基层的文化现象,在网络倍增器效应与大众智慧作用力下,会产生某种不可预测的价值提升或价值变异。谁能否定“科目三”伊始承载欢快、忘我、投入、轻松的愉悦功能,只不过在不断改变和“进化”中变质变味,这其中不乏少数人蹭热点、吸眼球、赚流量使之脱离了原有的韵味。故此,网络文化传播若被别有用心、利益熏心等掺加“佐料”,就不可能成为优质网络产品的“勾储项”,甚至与网络空间承担初心本质使命背道而驰、南辕北辙。
从侧面来看,“科目三”走红,反射出公众对于平实化、轻快化、流行化优质网络文化输出的某种意愿和期盼。只是,当优质网络文化供给侧结构不优与大众追求真善美产品需求侧拉高的矛盾产生后,如何破解网络文化输出低质化倾向的问题成为当务之急。要知道,网络生态空间正是由不同文化背景、不同职业分工、不同专业知识和生活经历的人,共同分享与建设而组成的。
若把网络空间比喻一个大树,每一个网络文化产品的输出,都在给网络生态之树施肥浇水。谁若失去价值坚守、品质思维,谁就在给网络生态和精神家园“放毒”。回到那个老生常谈的话题,每个人都是网络优质文化的参与者和共享者,没有人能在网络信息时代做到独立其外、独善其身。
每一个网络兴起的文化现象热点,都会引发一定的共情涟漪以及产生某种潜意识的反思,这既是网络传播效应的客观规律,也是网络文化心理建树的内在逻辑。在加强网络生态文明建设的宏观背景下,我们呼吁优质文化产品成为网络价值主流元素,我们期待绿色生态、向善向好的网络精神栖息地,只不过我们还是会发出叩问,距离优质网络文化是否还有一段差距?
- 2017-01-20陇周刊(2017年 第3期)
- 2017-01-26陇周刊(2017年 第4期)
- 2017-02-10 陇周刊(2017年 第5期)
- 2017-02-17 陇周刊(2017年 第6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