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把家长困在安全教育平台“打卡”里
近日,一则关于“福州取消安全教育平台打卡”的消息引起全国关注。一石激起千层浪,厦门、成都等地纷纷下发通知,取消安全教育平台打卡的强制要求。在济南,多位家长及老师向记者表示,部分中小学、幼儿园已经取消安全教育平台打卡,对家长和学生不做强制要求。(《海报新闻》)
教育部建立安全教育平台的初衷,是利用信息化手段提升安全教育水平,但在具体政策实践中,却走了形,变了味,沦为一种实实在在的形式主义。
尤其是,教育平台上的答题环节,动不动就要答5-10道题,甚至更多,都要靠家长完成,这意味着,打卡主角由学生变成了家长。正如有家长吐槽道:“家中有两个孩子上学的,更是要被答题打卡给困住,不仅要辅导孩子的作业,还要帮孩子完成学习打卡”。
值得关注的是,尽管近年来不少教师一直反映非教学负担沉重,学校让教师关注各类公众号和平台,参与各种学习、点赞、转发、打卡等,极为繁琐,但很多学校制定出眼花缭乱的打卡任务,包括类似原本属于教育部门独立完成的安全教育平台打卡任务,又“一股脑”转嫁给家长。
去年6月份,广州日报记者一项深入调查显示:如今,在很多小学乃至幼儿园中,“打卡”现象五花八门、不一而足:写字打卡、阅读打卡、英语打卡、跳绳打卡、家务打卡……如果有的家长不及时在家长群“接龙”,老师往往还会专门提醒。随着“双减”政策落地和线上教学普及化,如今孩子们需要“打卡”的内容变得越来越多。
打卡作为监督学习的手段,让家长参与其中,其出发点是好的。一则,可以有效减轻孩子们的学业压力;二则能参与到孩子们日常学习中,有利于实现家校共育目标。可问题在于,倘若打卡任务一味地增加,则成为家长苦不堪言的负担。比如,有的家长按老师的要求,将孩子完成情况拍成视频和照片上传;又如,有的家长每天打卡就要一个多小时,甚至更长时间。从课本作业,到做手工作业,再到社会实践作业,以各种读书笔记观后感,让家长打来打去,忙的不可开交。
把家长困在“打卡”里解放出来,很有必要,一方面,教育行政部门, 要对家长日常打卡进行全面摸底清查,对打卡数量进行精兵简政,划出打卡“红线”,哪些是必打项,尤其是不得强制要求,或变相要求家长打卡;与此同时,打卡内容和过程,要简单明了,操作方便。此外,强化监管,架构问责机制。主管部门对打卡行为要实施日常监督,对触犯打卡“红线”的学校,要对主管领导和责任人,积极问责,从而形成倒逼机制。
- 2017-01-20陇周刊(2017年 第3期)
- 2017-01-26陇周刊(2017年 第4期)
- 2017-02-10 陇周刊(2017年 第5期)
- 2017-02-17 陇周刊(2017年 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