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飞天评论 >> 文教观察

大学老师拥抱短视频 硬核内容让传统课堂“升级”

2023-11-17 11:12 来源:中国甘肃网

  中国人2000年前就撸串了”“油条跟秦桧有关……”近期,南京大学考古学教授张良仁因为“吃饭太认真”,火上了热搜。他的美食“探店”视频有趣又有料,在年轻人中圈粉无数,甚至还有网友称之为“更适合中国宝宝体质的《孤独美食家》”。

  考古教授成“吃播”,把课堂从校内延伸到了全社会,这样的尝试令人耳目一新。众所周知,这几年兴起的“文博热”,并未带来“考古专业热”。考古专业依然面临着“就业冷”的困境。然而,南京大学考古学教授张良仁的“一箪食一瓢饮之间,也能一览千年”,不仅用“吃播”的打开方式,开启了公众的“探启历史兴趣”,而且给高校里传统意义上的冷门专业、陈旧理念里的枯燥课程,带来了新的授课方式。

  考古教授“边吃边讲历史”,不仅激发了考古学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对冷门专业做了科普,培养出了“未来潜在专业学习者”。与张良仁教授类似的,还有武汉大学的哲学教授苏德超。苏教授把哲学课上的“出圈”,有人评价,哲学这样“高冷”的知识,在苏教授的强大气场下,穿过专业的壁垒,变得活色生香、热气腾腾,让人回味无穷:原来,物质食粮和精神盛宴可以并存。最近苏德超凭借着一系列“灵魂拷问”成为全国大学生的“灵魂朋友”。“人遇到心理挑战不要自己扛,即使是手机也需要充电”“我们的快乐不来自于鄙视链而是来自内在的体验”......

  大学里并不存在绝对意义上的“冷门课”“枯燥课堂”,关键在如何演绎。考古教授与哲学教授的“出圈”,同样一点在于拥抱互联网,更具体来说就是实现了课程课堂的“短视频+”。张良仁专门对历史知识进行了“吃播+”,短视频制作的诙谐生动,“王子请上课”随口就来,时不时自嘲,这些都是年轻人熟悉喜欢的短视频传播话语。而苏德超教授则用课堂现场录制的形式,萃取其中最精华的片段,大多视频不过2-3分钟,再简单配上音乐,却让学生和网友看的“频频点头”,感叹“说到了心坎里”。

  大学课堂拥抱数字化,已然是客观事实。如果说PPT改变课堂形态是课堂革命,那么如今年轻人喜爱的短视频精神和理念融入课堂教学,对教学的促进甚至不遑多让。短视频有自己的叙事逻辑和传播规律,它是用算法吸引人的注意力,从吸引注意力出发进行内容渗透。像张良仁和苏德超,所做的不是录制课堂,而是用短视频“吸引人的核心因素”重塑课堂,无论是课堂语言,还是授课节奏,以及课堂内容的硬核度,都是传统课堂的“升级版”,这样的课堂放到短视频平台上,出圈出彩自然而然。

  大学课堂,受如今社会传播形态变化的影响,已然不可逆转。短视频对课堂而言,不是挑战而是机遇。年轻人对短视频传播天然有亲近感,是不争事实。有数据显示,仅抖音平台在2022年就有45位院士、4位诺奖得主参与分享科学理论和研究成果。南开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教授公开课也凭借硬核的知识储备量、引人入胜的表达形式,获得了大量网友关注。并非要所有教师在课堂实施上都拥抱短视频,但深刻认知理解短视频对课堂艺术带来的机遇,有必要而且有考古教授、哲学教授这样的成功范例。希望有更多的“张良仁们”“苏德超们”通过“短视频+”带动课堂火起来,“课堂抬头率高起来”,年轻人“更加热爱起来”。(野渡)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