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农管”服务本质,熨平集体“情绪褶皱”
一段时间以来,网络上掀起关于“农管”的讨论。所谓“农管”,即涉农执法,主要适应新时代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趋势,将涉农执法进行规范统筹,更好助力于乡村振兴发展。从网络讨论的焦点来看,公众普遍对“农管”存在某种“无形的芥蒂”和“感性的质疑”。这些无不源自于现实少数“城管”负面形象和暴力执法的“行为反射”,让“农管”这个词多少有点扎眼,引发公众集体的“情绪褶皱”。
乡村振兴是“大战略”,“农管”是一个支点。建立健全完备的涉农执法体系,下沉一支政治硬、作风好、爱农村、懂农业的优质队伍,充实广大乡村人才队伍和振兴力量,对推进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价值作用。若公众集体因个别“城管”执法缺乏温度,激发一种“同理心”和“类比效应”,必定会影响“农管”队伍在群众中的形象,极不利于涉农执法和“三农”服务落地见效,最终还是会损害广大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所见,熨平公众集体“情绪褶皱”势在必行,为“农管”下沉服务“三农”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和安定环境。
爱民者,民恒爱之。“农管”以“农”打头,必然坚持以“农”为本、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法理念和工作原则,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故此,让“农管”回归于服务的本质、践行为民的初心,是赢得群众基础的第一步和“关键招”。从乡村振兴发展长远来看,针对乡村资源不足、人才缺乏、平台较弱等问题,精准推动“农管”队伍下沉服务,同乡村百姓群众上下齐心、久久同心,方能凝聚乡村振兴磅礴合力。
理不辩不明,灯不挑不亮。相对于“城管”执法来说,“农管”执法的要求标准和科学精神更高,且知农业生产、农民风俗、乡村文化等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和客观性,一旦“人为”抗拒和违背,给“三农”造成的影响是不可修复、无法挽救的,这也是部分公众为何对“农管”存在“情绪焦虑”的原因所在。少数城管执法因操作不当,可以采取沟通交流、对话协商、舆论引导等方式进行补救。相反,涉农执法从一开始出现偏差“走错道”,由于农村发展和粮食生产等方式规律性,必然会“一条道走到底”,出现不可扭转的问题。
解铃还须系铃人。选人用人是“关键的关键”,“农管”队伍素质过不过硬,决定广大农民群众评价的根本依据。欲得到广泛群众基础,必先强“农管”队伍。严把选人“第一关”,注重政治素质、道德品质、专业能力和群众口碑,着力将真心为民、真实为农、一心为公的人充实到“农管”队伍,让“服务”成为涉农执法的底色和基调,才能真正熨平公众存在的情绪波动。
- 2017-01-20陇周刊(2017年 第3期)
- 2017-01-26陇周刊(2017年 第4期)
- 2017-02-10 陇周刊(2017年 第5期)
- 2017-02-17 陇周刊(2017年 第6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