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飞天评论 >> 编辑推荐

“海鲜”变“新鲜” 把科技论文写在高原上

23-09-07 11:27 来源:中国甘肃网 编辑:邵江梅

  三文鱼、罗非鱼、南美白对虾、石斑鱼……新疆多地海鲜陆续大丰收,畅销全国市场,甚至出口俄罗斯、新加坡等国家。谁敢相信,“离海最远的地方”竟然能够海鲜大丰收。一时间,“新疆欢迎大家来吃海鲜”迅速登上热搜,引发网友广泛关注,许多网友笑侃道,“新疆产的海鲜是不是应该叫‘新鲜’”“一觉醒来,江浙沪成为偏远地区了”“这泼天的富贵终于轮到新疆了”。 

  “海鲜”变“新鲜”,他人眼中的天方夜谭如今成为现实,这是“中国科技”的成果,是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具体实践,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了中国人自己的手中。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新鲜”的成功,再一次用实践印证了这个重要论断。新疆有着众多的盐碱地、盐湖,地表水质与海水十分接近。近年来,新疆努力争取农业技术突破,开始发展海产养殖业。科研团队通过往水里添加微量元素和益生菌,把盐碱水加工成人工海水,量“鱼”定制,实现了各类“海鲜大咖”横空出世大丰收,不仅肉质鲜美,而且零污染、零排放。“新鲜”成功的背后,是企业、政府、科研团队等各方力量共同努力的结果,是科技创新带动生产方式发生改变的必然,真正把“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落实到位。在日本排放核污水,海洋遭受核污染的背景之下,新疆海鲜的大丰收,让我们对未来充满希望。 

  悠悠万事,民生为大,而民,以食为天。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当前,新疆正处于从农业大区向农业强区跨越的关键阶段,更要牢牢把住粮食安全底线,加快建设具有新疆特色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让农民在科技兴农中获益。此次“新鲜”的成功经验,教育引导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要深入基层一线,因地制宜,把实验室建到地头上,把科研论文写在祖国山川河流上,真正破除科研与农业发展“两张皮”,促进“产学研链”一体化发展,推动新技术、新品种、新装备落地生根,大步走好新时代中国特色农业科技现代化之路,为农业发展插上科技翅膀。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强化科技赋能助力新疆海产养殖,更大规模建成海产养殖基地,让更多的“新鲜”成为“海鲜”的替代,打消当下大众对海产品的担忧,填补市场空缺,拉动新疆经济快速增长,向世界展示“中国智慧”。 (王晟)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