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顺手买1件”变成“顺手骗1次”
“9.9元一件连衣裙,是真的吗?”近日,浙江宁波的袁女士对记者表示,8月3日,她在某电商平台上购物时,结算页面出现了“顺手买1件”的促销商品,一件连衣裙仅售9.9元。半信半疑的她决定下单试一试。然而,8月7日,袁女士发现,商品被寄到了另一个地址并显示已签收,联系平台客服才得知自己遭遇了店家虚假发货。袁女士发来的截图显示,“顺手买1件”推荐的商品,只能看到店铺名称、商品名称、价格、尺码和一张商品缩略图,其他如材料、评价等信息均无法显示。(8月17日《工人日报》)
“顺手买1件”是电商平台推出的营销模式,当消费者订单总额达到活动门槛后,便可在下单页勾选1件包邮商品进行超值换购。不少消费者根据常识推断,“顺手买1件”肯定比平时购买商品划算,因此即使推荐的商品不是自己需要的也会“顺手”买1件。
但是,“顺手买1件”并不都像消费者想象的那样真的划算,有的时候可能要吃亏。因为“顺手买1件”的商品无法查看详情,等消费者下单购买后去搜索这些顺手买的产品才能查看原价,结果发现很多顺手价并不比原价低甚至要高于原价。此外,还有不少消费者付款后遇到虚假发货、商品质量差、退换难等问题。“顺手买1件”变成了“顺手骗1次”,平台和商家硬生生把消费者当成了“冤大头”。
电商平台推出“顺手买1件”功能的目的,无非就是想让商家“多卖”、消费者“多买”、自己“多赚”。只要公平交易,“多卖”“多买”“多赚”没有问题。但是平台和商家明里暗里沆瀣一气坑骗消费者,不仅有违道德,而且涉嫌违法。
平台和商家用不着把消费者当成上帝,但也不能把消费者当成傻子欺负。做生意讲究的是公平、诚信,商家利用虚假的或者消费者误解的价格手段诱骗消费者与其进行交易,违反了价格法,构成价格欺诈行为。此外,商家不让消费者在付款前查看商品详情信息,违反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侵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平台对商家违法行为坐视不管甚至推波助澜,同样涉嫌违法。
消费者是平台和商家利润的源泉,平台和商家欺诈消费者短期内虽然可以获利,但长远来看无异于“自掘坟墓”。平台和商家可以采取各种促销手段获取更多利润,但前提是遵守法律法规。“顺手买1件”不能变成“顺手骗1次”,真让利就要让消费者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只有这样消费者后续才会“买买买”,贡献更多利润。
呼吁平台和商家自觉遵守法律法规效果有限,相关部门应主动出击,依法对违法行为进行处罚,让违法者付出沉重代价,切实维护消费者权益。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也要理性消费、“按需购买”,不要贪图便宜囤货,避免“顺手买1件”变成“顺手吃次亏”。此外,已经上过当的消费者不要因为“顺手买1件”商品单价低而放弃维权,要主动举报、积极交涉,让违法者忌惮、改过、受罚,不敢再犯。
- 2017-01-20陇周刊(2017年 第3期)
- 2017-01-26陇周刊(2017年 第4期)
- 2017-02-10 陇周刊(2017年 第5期)
- 2017-02-17 陇周刊(2017年 第6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