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起造谣典型案例警示:“短视频”不是“写小说”
今年5月,四川齐某某看到“湖北武汉一小学生在校内被老师撞倒二次碾压身亡”相关信息后,在某网站平台编造发布“小孩妈妈哭得伤心都是演戏,一共赔偿了260万,足够他们一家人过上好日子,还想怎样”等谣言信息,造成恶劣社会影响。目前,公安机关已依法对齐某某处以行政拘留的处罚,并对其造谣网络账号采取关停措施。这是7月21日公布的网络谣言打击整治专项行动十起典型案例中的一起。
只是为了蹭流量,只是为了博眼球。在没有任何依据的情况下,四川的齐某某就自己“坐在家中杜撰了谣言信息”,通过添油加醋,通过移花接木,通过信口开河,鼠标轻轻一点,换来了浪潮奔涌的流量。而这“丑陋的流量”却变成了“悲剧的流泪”。假如没有“信口开河的谣言”,事情的结局或许就会是另外一个不同的结局了。
而时间不能倒流,而世间没有后悔药。即便造谣者再痛哭流涕,再深刻反思,也换不回“被谣言压垮的生命”。短视频也罢、短消息也罢,其最根本的在于真实。短视频制作、短信息发布不是“写小说”,不是“写神话”,岂能“大笔一挥”,岂能“键盘一点”?这起案件,再次给那些“正在杜撰谣言”以及那些“打算杜撰谣言”的人敲响了警钟。不管是“无心之恶”还是“故意作恶”,我们都不容许网络谣言滋生。
这起案件是公安部7月21日公布的网络谣言打击整治专项行动十起典型案例中的一起。此次公布的典型案例还包括:赵某某编造发布“顺驰小学学生被打死,孩子母亲跳楼”网络谣言案、贺某编造发布“上海地铁站发生无差别杀人”网络谣言案、张某某编造发布“5月18日怀化大雨,淹死了3人”网络谣言案、唐某编造发布“绵阳大学生卖淫800多次,赚120余万元”网络谣言案等等。
可以看出的是,每一起谣言都奇葩到家,每一起谣言都比神话还神话。数据显示,目前的网络谣言滋生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一是一些自媒体为了吸引网民关注,蓄意制造热点、爆点舆情;二是一些“网络水军”团伙通过编造传播虚假信息“造热点”“蹭热点”“带节奏”;三是在信息不对称的客观因素影响下,一些网民极易被谣言信息带偏认知,形成误导信息的“虹吸现象”。
打击谣言需要用“法律的绳索”捆牢“谣言的手脚”,需要用“法律的巴掌”猛打“谣言的嘴巴”。而对于公众而言,则不能当谣言的小跟班,要不信谣、不传谣,切莫让“随手一发”的习惯成为谣言的帮凶。
请牢记一点,“短视频”不是“写小说”!
- 2017-01-20陇周刊(2017年 第3期)
- 2017-01-26陇周刊(2017年 第4期)
- 2017-02-10 陇周刊(2017年 第5期)
- 2017-02-17 陇周刊(2017年 第6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