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社拒接记者、律师是“做贼心虚”
近日,一位新闻从业者在朋友圈爆料称,自己在网上团购预订一家云南旅行社时,因为持有记者证被客服建议不要跟团。7月18日,潇湘晨报记者以预定跟团游为由咨询了云南多家旅行社,并注意到旅行社接待记者与否和跟团游类型及价格有一定关系。有旅行社客服表示,现在的旅游公司基本都不接待记者,称会怕遇到断章取义的报道给自己招黑,“不怕一万就怕万一,所以我们直接从根源杜绝,惹不起我躲得起嘛。”也有旅行社表示记者身份没关系,“人家怕也是怕你们拍呀各种,我们是纯玩团,不是购物团,倒也无所谓。”(极目新闻)
一个是“惹不起我躲得起”,一个是“倒也无所谓”。对比鲜明,原因凸显。旅行社拒接记者律师是“做贼心虚”。
记者,专门报道事实真相的人。有的旅行社专门是靠“蒙骗”游客“吃回扣”挣钱的,你给人家报道了真相,人家还怎么“挣钱”,自然要拒绝了。律师,专门维护公民权益的人。有的旅行社就是靠违规、违法,侵犯消费者权益赢得利润的,你维护公民权益,就等于断送了人家的钱路,人家当然要拒绝。
事实很清楚,道理很明白,当然,这也是违法行为。问题是,这样的现象,竟然明目张胆,公开化,成为一种规则了。7月18日下午,潇湘晨报记者通过相关平台向云南一家旅行社咨询跟团游情况,客服称,一般情况下没办法接待记者;另据上游新闻引用央广网报道,春节假期前,某平台上有一些“特价旅游团”设置了许多门槛,对消费者的地域、年龄、团体性别组成都有规定,一些项目甚至禁止记者、律师、旅游业从业人员参团。不做亏心事,不怕鬼叫门。拒绝记者和律师,分明就是自己心中有鬼,做贼心虚,然而,为何这种现象会大行其道呢?
上游新闻报道,7月17日,记者致电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宣传推广处,一位工作人员表示,没有听说类似限制记者参团的现象,建议记者,不要报低价团,报正常价格的团应该就不会遇到这类问题。所谓“没听说”,不过是推辞,因为“建议记者”分明告诉我们,他们知道“不正常价格团”背后必然有猫腻,不过,没有明说而已。从这里,我们隐约感觉到了旅行社拒接记者、律师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监管宽松,甚至默许。
大力发展文旅事业,满足人民群众不断提升的幸福生活水平,这是好事。但是,好事办好,需要我们的监管者走出“规模效应”痴迷症,树立起“幸福效应”的意识。所谓“规模效应”,就是不管用什么办法,把游客骗来了,挣到钱了,就达到目的了。所谓“幸福效应”就是让游客能够在你这个地方有满满的获得感、幸福感。前者,是一锤子买卖,坑一个是一个,
寅食卯粮,只顾自己不顾子孙后代,只顾眼前不顾长远。后者是美好今天,造福未来,打造久久为功,沉淀长远效益。前者害怕记者和律师,后者欢迎记者和律师。
旅行社拒接记者律师是“做贼心虚”,呼唤监管部门主动出手,亮出利剑,坚决禁止旅行社怀“鬼胎”,做“盗贼”。
- 2017-01-20陇周刊(2017年 第3期)
- 2017-01-26陇周刊(2017年 第4期)
- 2017-02-10 陇周刊(2017年 第5期)
- 2017-02-17 陇周刊(2017年 第6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