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烧烤火出圈引思考,兰州可以学什么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近日,淄博烧烤引来大批游客的现象,引起了广泛关注,而这也让其他地区开始思考“烧烤出圈”现象的成因,而这绝不只是说说而已。
最近,河南南阳就专门召开研讨会,旨在深刻分析“烧烤出圈”现象背后的社会原因、思想逻辑和现实路径等。会上,7名专家学者围绕媒体助力城市IP打造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座谈交流、思想碰撞,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建议。新闻一经推出,也瞬间上了热搜,让淄博的热度再次上升。自觉躬身入局,很多城市都在对标思考,作为烧烤界无法忽略的“地标”,兰州自然概莫能外。赶“烤”也是思考。横向对比来看,囊括了西北美食之精华的兰州,禀赋和资源可比淄博厚实不少——牛肉面、甜胚子、手抓羊肉、炒拨拉、夹沙肉……“十八般武艺”样样齐活的美食江湖,让《舌尖上的中国》也为之驻足。
当然,单靠美食矩阵,全中国强中还有强中手,“淄博烧烤”现象之所以引人关注,其背后的丰富内涵和成功经验值得兰州去深挖——是营商环境、食品安全、城市管理等,这些都已经被反复聚焦多次,而且兰州也已开始自我修行。今年5月1日,兰州市政府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外摆经营的指导意见(试行)》,规范了设置外摆区域、个人设摊行为,释放了更多的烟火气。不过,在这些“基础动作”之外,兰州能否从淄博“出圈”这事上找到更多的启示,还需要我们透过现象看本质,找到最为关键的要素。
一个很值得玩味的特点是,淄博走入人们视线,很大程度上是依靠网络流量的推动。从当地以烧烤来接待大学生的暖心之事,到青年族群的双向奔赴,再到网红们打卡式的推波助澜,最终完成了短视频平台上刷屏的“盛举”。本以为就是蹭下流量就走,没想到后续是“一浪高过一浪”,把上到地方主政官员,下到烧烤摊主都置于了关注度的中心位置,让人欲罢不能。
有流量就有能量,淄博也抓住了这一波走红的机遇,举全市之力将淄博打造成“网红顶流”。凡事都有因果关系,正是因为有了新媒体、自媒体等网络媒体的助力加油,淄博得以尽享这一波红利。
需要注意的是,互联网流量能无限放大“好”,也能无限放大“坏”。一些地方也正是被网络关注度推到了风口浪尖,甚至有点焦头烂额的感受。譬如,就有网红博主打卡中原某城市,反映其在乘坐出租车时多次遇到司机绕路,还被反向抹零,相关话题登上微博热搜第一,让当地感到不小的压力。
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网络流量往往会根据某个事件进行发酵,从而能直接或者间接给当地文旅发展带来线性效益。譬如,很多人对于淄博走红还是源于一趟烧烤专列的新闻,也正是因为这趟专列在网上走红,才让更多人重新发现淄博这座城市。它的背后,是当地穷尽一切手段搞好营商环境,提升游客的体验。有了这样的坚实基础,在恰逢网络流量的推动,就大概率能产生“美美与共”的芬芳效益。所以,这也给兰州提供了诸多思考。
问题也同样来了,兰州缺网络流量吗,或者说,缺网络的“爆点”吗?就举例来说,“小饼烤炉加蘸料,灵魂烧烤三件套”是淄博烧烤的鲜明特色,那么兰州也有“一肉二碳三辣椒,孜然井盐红柳钎”的烧烤精髓,从某种程度上说,两者都有亮点可循,那兰州何时能成为“下一站天后”吗?
答案或许不得而知,毕竟现在一线城市都拿着放大镜从淄博身上找经验,相关的研讨会估计也开了很多场。但跳出这个话题来看,一段时间以来,各地文旅局长在短视频平台上拼命给家乡代言,就给出了很好的示范。不管你烧烤再好吃,人来了才是关键——网红局长刘洪就说,能带来游客就是最好的代言,可谓是诚如斯言。
归根到底来说,兰州要像淄博那样火爆出圈,就必定要做大网上社科,增强触网本领。这个判断背后的基本逻辑就在于,网络是和年轻人最为拥抱的群体,而已经化身为“特种兵”的年轻人,拥有任何其他年龄段都无法具有的优势,他们在网络上的“一呼百应”,足以把任何一座城市推向极致。
当然,一个城市的经济发展,不仅仅靠旅游景点或者旅游项目,也不是人生一串的闻香起舞,而是历史文脉、民风民俗、社情民意、政府治理能力等方面的综合反映。只有这个底子牢了,当网络与兰州产生奔赴之时,我们才能乘势而上,也能火爆出圈。(谢伟锋)
- 2017-01-20陇周刊(2017年 第3期)
- 2017-01-26陇周刊(2017年 第4期)
- 2017-02-10 陇周刊(2017年 第5期)
- 2017-02-17 陇周刊(2017年 第6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