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料花”何以表达清明祭祀的诚敬
在这个特殊季节,我从非常遥远的他乡赶回,用心之一就是为了来到母亲坟前一拜。
在乡入俗,按照江汉平原的风俗,我们将母亲的墓茔打扫整洁,把墓碑擦拭干净,在碑前敬奉母亲生前爱吃的苹果、香蕉和花生、开心果等供品,插花,烧纸,敬香,一行人按长幼顺序逐一跪拜、三叩首。面对离开我们已过十年的母亲,我向老人家道来:“终于熬过了三年,一大家老小都平平安安,又添丁添囗。感恩母亲在天之灵的保佑。”最后,我们在燃放一长挂鞭炮后的烟雾中离去。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如果说清明祭祀有仪祭(仪式)、形祭(跪拜)和心祭(墓前对话)的话,自认为我们已经做到了。然而,完成此行使命后一身轻松的我,心中却鲠着这次扫墓的一个小遗憾,那就是插在坟头的花是一束塑料花。
这束花在我插上去之前,坟头本来有一束,同样是五支。花形花姿差不多,叶不败,花未残,只是长时间风吹雨打后,艳丽的颜色褪得没了光泽,蒙上尘垢。拔出后,我都找不到一个地方扔。扫眼一看,整个墓地像争奇斗艳的花园,只是有的新,有的旧,墓地河边,散见人们扔弃的旧花,不用说,都是塑料花。回想起上午一路经过的三条街镇,满大街姹紫嫣红,可都是塑料花。
据近日长江日报报道,今年武汉各陵园公墓祭扫,几乎人手一束鲜花。可是,来到乡下扫墓,反而满眼都是塑料花。虽然说,钱纸冥币也是象征性的,但那毕竟是历代先人们千百年约定俗成的祭品。虽然祭酒“一滴何曾到九泉”,但它体现了我们孝道意义的真实,我们相信先祖故人能够领受我们的情义。这塑料花貌似近些年“移风易俗”的新产品,不管它如何逼真怎样耀眼,但放在祭祀文明不断进步的当下,它实在不足以表达我们缅怀和感恩故人的那种真挚感情。
“慎终者,丧尽其礼;追远者,祭尽其诚。”祭祀之礼的核心精神是“诚敬”。孔子提倡把祭礼当成庄严神圣的事,不能随大流,碌碌而祭,碌碌而散。然而,不仅是塑料花,还有时下兴起的纸洋房、纸轿车等时髦奢华祭品,这些花里胡梢的东西明明都是假的,要说都不宜面对祖泽和寄托孝思,都似有对亡灵的不敬。祭祀本该“事死如生,事亡于存”,难道亲人们活着,我们会送他们假的吗?总之,塑料花之类的祭品不能承载我们对故人的诚敬。
再者,每年不止一次的祭祀,“一季季”的塑料花开遍乡村墓地,它既不容易就地降解,又没有固定的回收与处理,肯定会对土地对田野造成污染,有悖绿色、低碳、环保理念。清明祭祀,既是生者与死者的对话,也是人与自然的对话。当我们一次次把塑料花献给大地,这种不友好传递,哪谈得上是对大自然的善待与敬畏。
鲜花,本来来自乡野的土地。它能开向都市的陵园,难道开向农村的墓地会更难吗?用鲜花致敬魂魄以寄精诚,才能更好地表达要实现人间清明和民德归厚的憧憬。
- 2017-01-20陇周刊(2017年 第3期)
- 2017-01-26陇周刊(2017年 第4期)
- 2017-02-10 陇周刊(2017年 第5期)
- 2017-02-17 陇周刊(2017年 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