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群里的“假老师”,家长微信群安全不是小事
孩子的班主任在班级群里收教辅费,家长没多想就交了钱,却没想到,这个班主任是骗子假冒的。记者2月28日了解到,南通市海门法院审理了这样一起案件。这些骗子哪儿来的?海门法院经审理查明,徐某等5人无正当收入,平时无所事事,发现许多单位利用微信群转账的方式收取一些费用,于是共谋决定通过微信群收费的方式弄点钱花花。(《江海晚报》)
家长李某发现班级微信群里昵称为“班主任王老师”的发了信息:“紧急通知,根据学校通知统一交纳课外辅导资料费用,475元/人,要求在3点前交纳完毕并上报”。李某没有多想,按照信息要求交了费,不多时,就有近20名家长看到信息,跟李某一样交了费。尽管说,这起案件警方侦破了,法院也判决了,但是并非是圆满的句号,这是因为此类诈骗手段并不是孤单的个例,媒体已经多次报道。而且也暴露出了微信群的一些管理漏洞。
“谁建群,谁管理”,这是微信群管理的底线规定。也就是说,对于“微信群里的假老师”,群主是有责任的。班主任作为班级群的创办者,作为班级群的管理者,有责任,有义务,确保微信群的安全。“假老师”既不是学校的教师,也不是学生的家长,他们是如何出现在班级微信群的?
很显然,这暴露出了“可以随便进出”的问题。微信群有一个安全设置,叫“群主同意进入”,这个功能就是为了确保微信群安全的。既然“假老师”能轻轻松松进入,轻轻松松行骗,就说明群主并没有启用这个功能。微信群的安全不是小事情,作为群主理应多些谨慎的态度,多些防范的意识,不让“假老师”有机会进入。微信群的“擅自进入”暴露的问题不少。
此外,缺少必要的“监督清理”。班级微信群必须确保进群者是教师和家长,要把无关人员拦截在班级群之外,班级群的安全大门不能敞开着。这就需要群主对班级群进行“监督清理”,对进入者做好身份审查。另外,群主的日常管理维护也出了问题。比如,“假班主任”发布信息后,不少家长受骗了,“真班主任”才出现,才告知刚才的“班主任”是骗子。如此滞后的管理也是需要反思的。
而作为学生家长也要做到“不随便邀请他人进群”。同时,家长也要有必要的防骗意识。“假班主任”发布信息后,很多人未经核实就直接转钱了,也是被骗的一个主要原因。眼下,微信群已经成为一种日常使用的社交工具,越是这样越是需要有安全意识。延伸了来说,也不仅是“班级群”“学校群”“家长群”需要警醒,其他微信群也需要加强管理。
说到底,群主要管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群员也要多些防骗意识!
- 2017-01-20陇周刊(2017年 第3期)
- 2017-01-26陇周刊(2017年 第4期)
- 2017-02-10 陇周刊(2017年 第5期)
- 2017-02-17 陇周刊(2017年 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