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飞天评论 >> 文教观察

以奋进之“心” 定格“青春模样”

22-07-26 10:25 来源:中国甘肃网 编辑:邵江梅

  青春无悔,初心不灭。近日,央视一套正在热播电视连续剧《高山清渠》,该剧以不起眼的草王坝村落发生的感人故事为题材,讲述了“时代楷模”“全国道德模范”“2017全国脱贫攻坚奋进奖”“感动中国2017年度人物”的获得者,黄大发凿山修渠、带领群众战天地、斗贫穷,用36年从高山中修一道清渠的故事。他用青春诠释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用实际行动谱写了脱贫攻坚的凯歌。

  “安危不贰其志,险易不革其心” ,以赤胆忠心向目标“笃行”。青春之所以如“树”般满目葱茏,充满了昂扬的风采、强劲的力量,力量的来源在于心中坚定不移的信仰。青年时的黄大发坚定的信仰来源于从抗美援朝中转业到他们乡的徐宏良书记,徐书记的到来像一盏明灯,指引着青年时的黄大发前行,年轻的黄大发要求进步。看着乡亲们喝不上水、吃不上饭,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为了修渠百折不挠,战胜重重困难,说出“水过不去,拿命来铺”的铮铮誓言,这是一种信仰的力量,是一种忠诚的品格。正是这股信仰所蕴含的力量,激励着无数基层党员干部勇往直前。在乡村振兴、疫情防控、环境整治中,移除一个个“困难之山”,像黄大发同志一样努力为群众解决“急愁难盼”的事情,不断增强“忠诚度”、淬炼“纯净度”,扎根乡村,奋斗乡村,做新时代榜样辛勤耕耘的“播火者”“擎灯者”。

  “但愿苍生俱保暖,不辞辛苦出山林”,以为民初心向困难“进击”。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为了修渠,黄大发同志千方百计想办法。看到《高山清渠》中有这样一个情节,黄大发和同伴进城找徐书记汇报修渠的事情,想攒点资金,可徐书记没在乡上,于是他们来到街上,可五分钱一个的馒头都舍不得买,一毛钱一碗的羊肉汤舍不得喝,一分钱的咸菜都只有放弃,因为手里拿的是村集体的钱。在同伴的坚持下,买了4个馒头,卖馒头的老大爷送给他们一碗羊肉汤,一盘咸菜,正当吃得起劲时,突然看到一个乞丐从身旁经过,于是跟随发现,乞丐一天可以挣到8毛钱,想到这个简单快捷的方法来要钱,修渠的资金会更快。于是他和同伴就在路旁当“乞丐”开始向路人要钱,正在这时,被经过的徐书记看见了,给他们上了深刻的一课,“一个人不能不劳而获,要靠劳动挣钱。”从此,黄大发同志明白一个道理,要想移除“落后之山”,不劳而获根本行不通,只有练就过硬本领,才能实现心中的目标。于是,他又带领村民还是进山找水源,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找到了水源。广大基层干部,要以黄大发书记为“标”,用“枝叶关情”的为民初心,脚踏实地,一个一步脚印去实现自己的梦想,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路上,无论多大的困难都要克服,才能为其添砖加瓦。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以坚定信心向基层“扎根”。“当代愚公”黄大发说过:“共产党员怕牺牲能行吗?先烈们拿身体去堵枪眼,我们做事就是要有这种精神”。黄大发村支书从小是孤儿,吃“百家饭”长大,村民们为了求雨,不惜请村里的“瞎子”做法事,他为了让村民们明白,不惜用粉笔含在嘴里口吐白沫,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最后村民们才知道必须破除迷信,不能把希望寄托在“求雨”上。从此以后,他带领村民开始修渠,为了承诺让乡亲们有水喝,他不惜走200多里的山路到县城,脚上的血泡一个又一个,可他没当回事;没有文化,他利用空余时间学习认字,不懂修渠,亲自向县城的水利员学习专业知识……最让我刻骨铭心的是,从找到水源到草王坝,要经过大小9处悬崖、10多处峻岭,单单一个擦耳岩就要经过半年多的时间、放炮的危险、攀登绝壁的艰难,女儿的离世都没有让他屈服,终于在他的带领下村民们喝上了干净的水,吃上了白花花的米饭,从此告别“滴水贵如油”的历史。接着他带领村民修路、通电,兴建学校,种植有机稻米、精品水果、养肉牛、生态猪、蜜蜂、发展中药材……到2019年村民们顺利走出脱贫之列。

  一个人,一辈子,一道渠。作为一名基层党员干部,要像他一样,用一生践行“矢志为党和人民”不变的铮铮誓言,把脚印留在基层,把口碑立在民心,把自己的青春“最靓模样”融入祖国的发展中,用实际行动奋楫前行在基层这片热土上。(张敏)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