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飞天评论 >> 政经评论

【地评线】飞天网评:激荡服务活水,催开“支扶”之花

22-06-10 09:04 来源:中国甘肃网 编辑:邵江梅

  一年一度紧张的高考终于结束,又一场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大考”早已提上议事日程。在今年高校毕业受首超千万人的压力下,参与“三支一扶”计划成为了许多高校毕业生的又一个选择。

  近日,人社部、财政部印发通知,部署推进2022年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实施工作,将招募高校毕业生3.4万名投身基层服务。做好“三支一扶”工作,为已经和将要参加“三支一扶”的大学生提供周到服务,让广大青年扎根基层一线,贡献青春智慧,这是各级领导干部的一道必答题。

  在有效的衔接服务中打通“下得去”的通道。广大高校毕业生想到基层去磨砺锻炼,基层也急需各种高素质人才,无论是在乡村振兴中,还是在现代农业发展中,迫切需要一大批专业人才和管理人才。如何让青年人才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发挥自己的特长,需要做好有效衔接。要优化政策举措,为广大高校毕业生提供更大的选择空间。从优化服务领域,到优化招募政策,再到加大服务保障力度等,都要抓紧抓实抓到位。各地要优化政策举措,着力提升项目实施的协调性、招募工作的针对性和服务保障的有效性,积极为基层选派急需紧缺青年人才。要强化信息对接,让供需双方有更充分的了解和认识,要彻底解决支扶人员的后顾之忧,让广大支扶人员能够顺利下到基层一线,更加安心服务和舒心工作。

  在精准的培训服务中增强“干得好”的信心。无论是对于相关部门,还是对于地方基层而言,打通“下得去”的通道只是第一步,关键要让支扶人员能够在较短时间内进入角色与状态,这才是问题的关键。广大青年有理想有文化有干劲,如何把他们所学知识运用到乡村振兴中去,运用到帮扶中去,运用到推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去,需要各地扎实做好培训对接。从大学的象牙塔走进艰苦边远地区的乡村,高校毕业生如何克服本领恐慌,如何尽快适应当地的工作生活环境干出好成绩,这是支扶人员心头的疑问,也是党委政府部门关心的问题。一方面需要众多支扶人员在基层实践中加强学习、提升自我,一方面也需要各地各部门着力健全培养使用体系,为支扶人员干事创业、成长成才搭建良好平台。针对毕业生基层经验不足、适应能力不强的情况,通过实施能力提升专项计划,中央财政投入2400万元专项培训8000人次,其中乡村振兴主题培训5000人次。正是有了及时有效的培训服务,让广大支扶人员增强了“干得好”的自信心。

  在务实的政策服务中提升“留得住”的底气。对于各地区各部门来说,我们既要招揽各方面的人才,也要为广大青年人才提供成长成才的广阔舞台,为他们健康成长提供发展通道。青年人朝气蓬勃、斗志昂扬,让服务期满的支扶人员自愿扎根基层、奉献自我,需要引导更需要政策保障。唯有强化政策落实落地,打通期满扎根基层渠道,才能留住人才。要积极落实公务员定向考录、事业单位专项招聘等支持政策,推广落实期满考核合格基层单位直接聘用办法,鼓励县(市、区)统筹基层编制优先吸纳期满人员。也要强化跟踪培养,有重点地推荐支扶人员担任乡镇团委副书记、站所长助理等,将在多岗位锻炼中表现突出的优秀人员纳入基层青年后备人才,充分激发他们扎根基层、干事创业的动力。总之,要通过政策激励和导向,紧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持续为基层选派优秀青年人才,积极引导高校毕业生投身乡村振兴,在基层一线建功立业。(李萍)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