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分钟”谈“晚点”
小学一年级课本里有《一分钟》这样一篇文章,讲的是多睡一分钟,带来的是20分钟的迟到,是不停的叹息,是脸红的尴尬,是深深的后悔,是宝贵的教训。“晚点”只不过是放松了一下自己,结果耽误半节课的学习。
“一分钟”时间虽不算长,但错失一分钟,就可能误了考试、误了学习、误了商机、误了工作,甚至误了人生大事……在日常工作中,总有一些党员干部“晚点”,工作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疲疲沓沓混日子,为群众办事慢一拍。殊不知,这“一分钟”体现是党员干部品德的亮度、修己的维度、担当的刻度。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党员干部要彻底克服“晚点”问题,努力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
思想不“晚点”。有的党员干部在工作中不推不动、不催不办,面对群众诉求,不愿管不想管,能拖就拖,认为总有人会来解决,导致干什么事都“晚点”,这实质是思想懒惰。“立德之本,莫尚乎正心。”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指引着前行的方向。要始终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端正思想、砥砺品行,立足本职工作,本着“今天再晚也是早,明天再早也是晚”的时间观念,克服惰性思维和慵懒思想,切实做到心为民所想、情为民所系,强化想干事的动力。
学习不“晚点”。有的党员干部乐于“躺平”,习惯于凭经验办事,不去了解新事物,面对问题解决不了,面对困难挑战不了。社会发展千变万化、知识更新速度不断加快,就会出现本领恐慌,其源头在于学习懒怠。“立身百行,以学为基。”善于学习,就是善于进步。要把学习养成一种习惯、铸成一种品质,在,在艰苦环境和吃劲岗位经受锻炼,在战胜困难中增强本领,砥砺坚韧不拔的品格,锤炼能干事的实力。
行动不“晚点”。有的党员干部喜欢“磨洋工”,一面对急难险重任务,就“晚点”,喜欢让追求进步的人去干,导致小事变大事,简单事变复杂事,小问题变大问题。这实际是行为懒散,缺乏担当作为。“为官避事平生耻。”担当是在新时代对“公仆精神”的最美传承。作为人民的公仆,就必须在其位,谋其政,行其权,尽其责,砥砺干成事的担当。
广大党员干部,应厚植“天地之大,黎元为先”的深厚情怀,以等不起的紧迫感、坐不住的责任感,先想一层、先行一步,跑出为民“加速度”。(琛翀)
相关新闻
- 2017-01-20陇周刊(2017年 第3期)
- 2017-01-26陇周刊(2017年 第4期)
- 2017-02-10 陇周刊(2017年 第5期)
- 2017-02-17 陇周刊(2017年 第6期)
精彩推荐
关注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