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飞天网评:打好组合拳,绘就农业农村新画卷
金黄稻谷千层浪,累累瓜果十里香。庆丰收、感党恩,载歌载舞中,我们迎来了第四个中国农民丰收节,这是亿万农民的喜庆节日,这是伟大祖国的丰收礼赞。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农业农村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延续“三农”发展的好势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必须夯实压舱石、瞄准大目标、突出总抓手,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
夯实压舱石。“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农业、忘记农民、淡漠农村。”中国是一个拥有十四亿多人口的世界大国,中国农村有6亿多农民。无论是从历史与现实来看,还是从国情世情与长远发展战略来看,“三农”工作都是其他所有工作的前提和基础,都是一块不折不扣的“压舱石”。“三农”工作抓得不扎实,其他工作就难以打开新局面。正因为如此,中央历年的一号文件都把“三农”工作放在首位位置。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各级领导干部更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在干部配备上优先考虑,在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在资金投入上优先保障,在公共服务上优先安排,让一系列高含金量的政策举措在广袤田野落地生根。从“厕所革命”,到建立健全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到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从加大人才支撑,到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等,各级领导干部要扎实抓好“三农”工作,才能让中国经济这艘大船行稳致远。
瞄准大目标。“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目的就是要实现共同富裕。无论是经过8年持续努力的脱贫攻坚,还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或者是推动乡村振兴发展,都是为了持续提升广大农民的生产生活质量,都是为了让农民的生活更美好。从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悬崖村”村民翻越“贫困大山”,到“苦瘠甲于天下”的西海固地区告别水资源短缺,摆脱贫困……一个个脱贫乡村大踏步赶上来,道路畅、环境美、产业旺,山乡巨变,山河锦绣。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标志着我们党在团结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大步。”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各地要持续压实责任,做到工作不留空档、政策不留空白,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不断健全完善,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持续注入新动力。
突出总抓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随着“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把工作重点放到乡村乡村振兴上来。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的牛鼻子,各地要突出特色优势产业,不断延伸产业链,建立更加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确保群众持续稳定增收。截至2020年,中国农业总产值10.7万亿元,休闲农业、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农村电商等营业收入近4万亿元,全国乡村产业发展步入快车道。要抓好生态宜居,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打造美丽乡村,为老百姓留住鸟语花香田园风光。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乡村振兴的宏伟蓝图催人奋进,“三农”的发展画卷更加壮丽恢弘。(李萍)
相关新闻
- 2017-01-20陇周刊(2017年 第3期)
- 2017-01-26陇周刊(2017年 第4期)
- 2017-02-10 陇周刊(2017年 第5期)
- 2017-02-17 陇周刊(2017年 第6期)
精彩推荐
关注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