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要以全新姿态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甘肃最大的机遇在于“一带一路”。“政策沟通、贸易畅通、设施联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为各类市场主体提供了巨大的平台。省委尹弘书记在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会议上强调:切实增强责任感、紧迫感、使命感,坚定信心、主动作为,聚焦重点、扬长避短,真正把机遇转化为发展成效。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面对这千载难逢的机遇,要进一步增强核心竞争力,调整姿态,在“十四五”时期“一带一路”建设的大潮中激流勇进,实现高质量快速发展。
有的放矢完善内控体系。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一带一路”是一片充满机遇的蓝海,同时也要做好抵御风险的准备,如果没有坚固耐用、装备精良、抵御大风大浪的船只,盲目出海可能会得不偿失。“一带一路”涉及很多国家和地区,不同的文化、政治制度、经济政策都会对经贸产生很大的影响。要学习东道国的法律、政策。由于“一带一路”沿线大部分国家为发展中国家和欠发达国家,金融体系尚不成熟,很多国家不接受国际信用证,需采用TT方式进行汇款。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新兴经济体市场主体债务违约风险明显增大。企业应在进行贸易和项目投资前,充分研究东道国的资源禀赋、信用评级、法律制度、政策规定等基本信息,项目策划要规范、严谨,贸易合作要充分沟通协商。要完善投资决策管理制度。要聘请相关专家或者专业咨询公司,尽快完善资金支付、外汇结算、资金回笼的管理办法。同时,合理灵活运用不同市场交易工具和衍生工具帮助企业锁定外汇风险,包括自然对冲、远期、掉期、期权和套期保值等金融工具,规避可能的外汇损失。有条件的企业还应充分利用各种金融产品降低信用风险。通过使用商业担保、出口信用证保险等方式降低因银行或交易对手出现信用问题导致的收汇损失。
团结协作共建平台通道。甘肃省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也有很多国家级的平台和通道,这些平台通道的作用还有很大的发挥空间。企业的发展壮大离不开平台支撑,同样,平台也需要企业的维护和建设。综合保税区已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一个重要窗口,也是内陆地区最便捷的国际贸易平台。目前全国共有综合保税区152个,往往经济越发达的省份,综合保税区数量越多。2020年国内综合保税区进出口总规模达到3.43万亿元,同比增长17.4%。比我国外贸整体增速高出15.5个百分点。兰州新区综合保税区经过6年发展,形成了木材、粮食为主的进口加工产业链,跨境电商每月交易2万单,进出口贸易额连年保持高速增长,今年1-7月贸易额46亿元,已经形成了初步的集聚效应,成为我省外向型经济的增长极。综合保税区在进出口贸易、加工、仓储等方面有其他地方无可比拟的优惠政策,各类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企业要共建共享综合保税区,将优势资源和生产能力向这里集中,充分享受优惠政策,进一步丰富综合保税区的业态,在高速发展的国际贸易中分享红利。
稳扎稳打逐步深入推进。截至2021年6月,“一带一路”倡议覆盖141个国家(含中国),涉及全球超过61%的人口和38%左右的经济量。经济全球化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也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国家、地区和企业参与其中。每一个企业都有适合自己的参与方式,但积极应对市场变化、合理有效规避风险是共同的法则。积极应对市场变化。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处在内陆地区,开放水平相对较低,一般来说,国际政治、市场汇率、商品价格等因素对我省经济的影响有较长的滞后期,企业对国际价格不够敏感。随着“一带一路”建设深入推进,我省与中亚、东欧国家贸易快速增长,对国际市场价格波动的敏感性将急剧增强。相关企业应密切关注地缘政治及国际商品价格变化情况及时调整经营策略。合理有效规避风险。在开展贸易活动前签订书面合同,采用信用证等相对稳妥的结算方式,避免通过赊销方式进行贸易,规避进口商违约风险。在了解金融机构和合作伙伴资信情况时,通过订阅和查询各类报告,利用当地中资企业协会平台和华人团体,进行信息共享,掌握拟开展业务行业的经营动态,知悉中国企业的已经遇到的和共性问题,做到心中有数。
虽有智慧,不如乘势。对于西北地区的企业来说,“一带一路”是千载难逢的重大机遇,每个企业都可以找到发展机遇,只有调整企业经营策略积极参与其中,才能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实现企业高质量发展。(卢昌胜)
相关新闻
- 2017-01-20陇周刊(2017年 第3期)
- 2017-01-26陇周刊(2017年 第4期)
- 2017-02-10 陇周刊(2017年 第5期)
- 2017-02-17 陇周刊(2017年 第6期)
精彩推荐
关注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