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飞天网评:让绿色成为推进市域发展的浓厚底色
“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人类生存和社会健康可持续发展离不开良好的生态环境支撑,如何更好开发利用环境造福民生是恒久不变的主题。从现实需要来看,生态环境建设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收官,事关市域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向前推进,事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物质文化供需矛盾逐步解决。从历史使命来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的新理念,将生态文明建设统筹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从战略行动的高度拉开了生态环境体系建设的大幕。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远眺黄河两岸南北,俯瞰三县五区版图,沿着时间年轮和历史进程的维度清晰地看到,绿化国土面积持续增长、河流保护力度不断加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成绩显著,我们秉承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的生存理念,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保护绿水青山写下了鲜明的注脚,这座黄河穿越而过的城市孕育出了丰富绵延的生态文明。从黄河风情线建设到南北两山绿化,再到区域山水林田湖综合治理,刻在大地上一个又一个的绿色奇迹就是最生动的历史实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辩证逻辑中,一定要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算综合账,如果因小失大、顾此失彼,最终必然对生态环境造成系统性、长期性破坏,以牺牲自然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利益的发展模式。
“逆水行舟用力撑,一蒿松劲退干寻。”当前兰州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面临的形势依然挑战重重,当前生态文明建设正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已进入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攻坚期,也到了有条件有能力解决生态环境突出问题的窗口期。既要确保脱贫攻坚收官之战取得绝对胜利,还要顶住“后疫情时代”社会经济下行压力,把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放在民生优先领域,平衡和处理好环保、民生与经济发展三者关系,全面推动绿色发展,实现同向共赢,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坚决摈弃“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坚决摒弃损害甚至破坏生态环境的经济增长模式,以谋求市域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路径,推动生态文明体系建设向配套完备、系统成熟前行,确保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落地见效,加速推进生态环境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才能擘画出一幅山青水绿天蓝的美丽“兰”图。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人与自然是命运共同体,必须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来谋划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织紧织密织牢生态环境保护的“安全网”,要坚持贯彻执行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因地制宜,因时施策,围绕黄河污染防治节点和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高起点谋划实施一批精品项目。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深入开展国土绿化专项行动,守好环境资源保护底线,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深化人与自然索取与回报的“供给侧改革”,持续加快调整区域产业布局,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升级,厚植生态产业发展根基,营造支持创新创业氛围,鼓励和创新绿色生产和消费方式,增强全民生态环保意识,齐心协力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式开发工作,推动形成健康文明生产生活方式,充分发挥生态环境保护在经济建设中“压舱石”作用,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可持续发展道路,积极探索走出一条具有兰州特色的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新路子。
“一江碧水,两岸青山”,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就是幸福。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我们既要青山绿水,也要金山银山。我们既要谋好当代人的“钱袋”,也要保住子孙后代的“饭碗”,努力把绿水青山建得更美,把金山银山做得更大,种好一草一木,护好一山一水,让绿色福利成为社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经济福利,让绿色指数成为人民美好生活的幸福指数!(陇平)
相关新闻
- 2017-01-20陇周刊(2017年 第3期)
- 2017-01-26陇周刊(2017年 第4期)
- 2017-02-10 陇周刊(2017年 第5期)
- 2017-02-17 陇周刊(2017年 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