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禁入校园”规范管理避免矛盾和纠纷
为保护学生视力,让学生在学校专心学习,防止沉迷网络和游戏,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通知》要求,中小学生原则上不得将个人手机带入校园。确有需求的,须经家长同意、书面提出申请,进校后应将手机由学校统一保管,禁止带入课堂。(2月1日新华网)
如今,智能手机早已成为人们生活的必备品,许多中小学生都有自己的手机,并带入了校园。如何管控学生使用手机,防止他们沉迷网络和游戏,影响学习和身心健康,孩子和学习及老师经常展开博弈,也引发了不少矛盾和纠纷。教育部办公厅引发相关通知要求,中小学生原则上不得将个人手机带入校园,让学校和老师有了规范管理的“尚方宝剑”,避免了一些不必要的矛盾和纠纷,也能取得家长的支持,对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十分有利。
中小学生带手机进校园,是很普遍的现象。很多家长为便于联系孩子,纷纷给孩子配备智能手机。尽管家长会教育孩子在校园不要玩手机,但由于未成年孩子自控能力较弱,很容易沉迷于网络和游戏,甚至在课堂上也偷偷玩手机,严重影响在校学习,而过度和长时间地使用手机,还对眼睛的视力造成不良影响。因而,对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就显得非常有必要。为此,一些学校纷纷出台“土政策”,严禁学生带手机进校园,或采取屏蔽断网等措施,让学生在校园无法上网玩手机;而对学生在课堂上玩手机的情形,老师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对收缴的学生手机甩毁掉、砸毁,经常造成矛盾和冲突,因为智能手机价格不菲,此举有时也得不到家长理解和支持。
学校管理学生手机的“土政策”,毕竟没有相关法规依据,甚至一些举措还有违法嫌疑。加上一部分学生和家长有异议进行抵制,“土政策”执行难度较大,老师毁掉、砸毁,还有可能要承担赔偿责任。因而,老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纠纷和麻烦,学生在课堂上只要不是明目张胆地玩手机,或影响课堂秩序,大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教育部办公厅出台全国统一的中小学生手机管理规范性文件,中小学生原则上不得将个人手机带入校园,有了权威的“官方禁令”,学校和老师有这把“尚方宝剑”在手,可以依规将学生的手机拒之校门之外,而家长也有理由来教育和说服孩子,不把手机带进校园。
但是,禁令并没有“一刀切”,如何满足家长与学生正常联系的需求,防止一部分学生“钻空子”,让禁令沦为一纸空文,将考验学校管理的智慧和能力。一方面,学校按照要求采取一些配套措施,通过设立校内公共电话、班主任沟通热线等途径,解决学生与家长通话需求。同时,老师不得使用手机布置作业,或要求学生利用手机完成作业。另一方面,学校要明确统一保管的场所、方式、责任人,提供必要的保管装置,妥善保管好学生带入校园的手机,还要防止少数学生采取欺骗等手段,将手机带入课堂等场所。此外,也不能一味反对学生使用智能手机,可以正确引导学生在课余时间,适度利用手机软件或网络在家里学习。
总而言之,“手机禁入校园”禁令的配套措施一定要跟上,才能很好地落实下去。期待通过家校共治,进一步净化校园环境,为孩子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确保他们都能健康成长。
相关新闻
- 2017-01-20陇周刊(2017年 第3期)
- 2017-01-26陇周刊(2017年 第4期)
- 2017-02-10 陇周刊(2017年 第5期)
- 2017-02-17 陇周刊(2017年 第6期)
精彩推荐
关注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