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止车内“电子扰民”尚需“刚柔并济”
从12月1日起,新修订的《上海市轨道交通乘客守则》正式实施,其中新增了针对手机、平板、智能手表等电子设备声音外放的禁止条款。禁止电子设备外放并非新鲜事。近年来,北京、广州、天津、长沙、武汉等地均出台过严禁城市轨道交通乘客外放音乐的规定。但因缺乏与之配套的强力执行措施,一些城市相关规定尚未落到实处。时下,轨道交通已成为越来越多市民日常通勤的重要选择,有关方面只有做足功课,完善与相关规定配套的执行机制,加大对电子设备外放等不文明行为的处罚力度,才有助于切实营造安静文明的乘坐环境,满足众多乘客的共同诉求。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城市发展的需要,外出活动日益频繁。出于对乘客静音权的尊重,为外出人员营造一个良好的乘车环境已成为一道必答题。自12月1日起新修订的《上海市轨道交通乘客守则》正式实施,新增了针对手机、平板、智能手表等电子设备声音外放的禁止条款,让乘客静音诉求开始落地。据央视网报道,针对《上海市轨道交通乘客守则》上海市轨道交通部门开展了车内巡查制度,发现有电子设备声音外放行为的,立刻进行纠正,对执意不听劝阻的则要祭出罚款的“杀手锏”,这种“刚柔并济”的做法值得提倡。
时下,一些城市针对对电子设备声音外放问题,相继出台规定,严禁在车厢内将电子设备声音外放,比如北京、广州、天津、长沙、武汉等地均出台过严禁城市轨道交通乘客外放音乐的规定,前一时期一些高铁车厢也分别开始执行“静音车厢”的规定。但从实际效果看,这种“惠民利好”并没有完全实行开,很多地方还只是停留在号召和提倡上,并没有“动真格的”,显然,这种戏场上的“打龙袍”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电子扰民”问题。
禁止“电子扰民”尚需“刚柔并济”,一方面,对“电子扰民”现象应以教育说服为主,毕竟大多数乘客是通情达理的,只要明确提出要求,大多数人能够严格遵守;另一方面,必要的惩罚手段不可或缺。在禁止“电子扰民”方面,仅仅靠号召和提倡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体现执法的刚性一面。对那些我行我素,执意不听劝阻的,就要祭出法律杀手锏进行惩处,以儆效尤。
其实,禁止“电子扰民”不能仅仅限于轨道交通和高铁,在其他一些交通载体和公共性场所,比如车站、码头、飞机、轮船等,都应该实行这种“静音模式”。在行迹匆匆的当下,人们谁都不愿意让外界打扰,谁都渴望过一种宁静的生活。禁止“电子扰民”,“刚柔并济”是破解这一难题的不二法器,不妨推而广之。
相关新闻
- 2017-01-20陇周刊(2017年 第3期)
- 2017-01-26陇周刊(2017年 第4期)
- 2017-02-10 陇周刊(2017年 第5期)
- 2017-02-17 陇周刊(2017年 第6期)
精彩推荐
关注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