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飞天网评:科技向善,集结防控疫情的硬核力量
1月29日,有媒体从科学技术部获悉,科技部于近日下发通知,要求各有关攻关项目承担单位及其科研人员勇挑重担、敢于担当,把研究精力全部投入到各项攻关任务上来,把论文写在抗击疫情的第一线,把研究成果应用到战胜疫情中。
尽管2020鼠年春节“你别来、我无恙”,但是,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面前,从荆楚大地到神州万里,“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从紧急驰援到精准驰援,从热血倡议到慷慨解囊,那些“为爱逆行”的光与暖,在爱心车队之间闪耀、在援建工地之上滚烫,在“不计报酬、无论生死”的请战书里流转……连日来,围绕2019-新型冠状病毒疫苗研制,国内外科学家亦在全速“开跑”。
猛于虎的疫情迟早会偃息下去,但人类与病毒之战、健康与病痛之役,仍须“向善的科技”守护最后的防线。
防控疫情,“C位”毫无悬念留给了科研。道理很简单:N95口罩、防护服等固然能有效阻隔疫情的传播,但最终投掷出灭绝病毒利刃的,只能是以疫苗为代表的科技担当。即便是实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诊断”,每一个“早”字的前提,都是科技赋能的硬核力量。
有人说,防控疫情这场硬战,是一个国家工业化程度、医疗水平、国民身体素质与病毒之间的生死较量。这话大概只说对了一半,其实,这场较量,不仅拷问着工业化和健康水平,更考验着公共治理的层级、科技强国的素养。如果说,17年前抗击SARS的经验,让社会意识到信息公开、协同合作的重要性,那么,2020年抗击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的实践,则让我们感同身受着大数据时代“科技向善”的效能与力量。科技部倡议科研人员“把论文写在抗击疫情的第一线、把研究成果应用到战胜疫情中”,彰显的是“科技以人为本”的底层逻辑。
独木难支,孤掌难鸣。流行病毒或会变异,而疫苗研制需要不短的“窗口期”。事实上,科研人员与科技公司,唯有激活融合之力,才能在防控疫情的路上使出“洪荒之力”。换言之,捐款捐物固然是爱心涌流,集结学界和产业的科技力量,或许更是精准援助中的治本之举。好在这些天,互联网医院、5G防疫系统、大数据民生保障网络等创新治理层出不穷。1月29日,浙江大学宣布,将联合拼多多设立“病毒感染性疾病防控基金”,基金规模达1亿元。此外,网易、字节跳动等多家互联网公司亦宣布继续投入专项资金,激活科技防疫的杠杆效应。
正如专家所言,制备疫苗有不同策略,有基因工程表达不同病毒蛋白的,有核酸型的,也可以是全病毒的;免疫途径也各不相同,如注射、黏膜免疫、经消化道免疫等。不过,效果异曲同工,目的殊途同归。时下而言,我们在呼吁“大平台大责任”的时候,或许更期盼科技型互联网企业投入重点资源,以向善的科技力量和温热的责任担当,如浙大与寻梦科技的联姻一般,在疫情防控工作中多些创新思维、多些核心作为。
人类已经对很多病毒有了免疫,却终究不能像蝙蝠那样适应千百种病毒。不过,科技向善、文明向前,“只要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我们就一定能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是的,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就像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抵达。(邓海建)
相关新闻
- 2020-01-29【地评线】飞天网评:乡村抗疫给力,寒冷里的“明亮色调”
- 2020-01-30【地评线】飞天网评:防控疫情,我们都要“加把力”
- 2020-01-30【地评线】飞天网评:让初心在疫情防控一线熠熠生辉
- 2020-01-29东湖评论:怀揣“四颗心” 共同抗击疫情